今日宁夏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 正文

“原州模式”:固原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举措

发布人: 文章来源:《共产党人》杂志 阅读量:

我要打印         关闭

近年来,原州区委通过“政府强力推动、突出项目带动、加强部门联动、招商引资拉动、引导群众互动”,加快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原州区已相继改造建设了张易、杨郎、黄铎堡、头营(移民点)、三营和寨科6个独具特色的小城镇,占乡镇总数的55%;城镇化率达到38%,高出全市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特别是集中对三营镇区进行整体性、大规模的改扩建,镇区面貌焕然一新,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商贸流通更加活跃。一个独具特色的“金三营”成为全市小城镇建设的典型和样板。

一、“原州模式”的基本内容

(一)政府强力推动。原州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重点工程,实行区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乡镇负责人蹲点抓的工作责任制,将资金筹措、项目管理、协调配合等工作细化分工,明确到人,落实到各部门及相关乡镇,制定工作日程、工程进度,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推行实名通报制和责任追究制,狠抓措施落实,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

(二)突出项目带动。坚持把争取重大项目作为突破资金制约“瓶颈”的主要抓手,在加大财政投资力度的同时,变被动为主动,变压力为动力,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得到自治区发改委、建设厅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投入大量项目资金,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服务功能。仅三营镇,先后投入项目资金和本级财政资金1.2亿元,硬化、绿化、亮化了主要街道,改扩建了文化广场、商品交易市场、农贸市场等,完成了河道拉坡、给排水、电网入地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强化部门联动。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根据小城镇建设规划及建设内容,将任务分解到发改、财政、水利、交通、林业及供电、电信等部门,强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定任务、定措施、定时限、定责任,促进相关部门项目整合,资金捆绑,凝聚力量抓重点、攻难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四)招商引资拉动。根据小城镇建设规划,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引进客商参与建材市场、物流园区、商务酒店、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了城镇经济实体,解决大量就业问题,缓解了建设资金不足的压力。促进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小城镇建设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机制。如原州区三营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地和当地客商,投资6.5亿多元,建设集货物仓藏、停车住宿、汽车维修等于一体的物流园、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建材市场和星级酒店等经济实体,使该镇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五)引导群众互动。制定以奖代补、减免税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用政策激发群众参与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参与、良性互动的小城镇建设工作机制和政府、社会、个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融入小城镇建设。以三营镇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三营镇小城镇建设共筹集各类建设资金10亿元,其中群众自筹5亿元,占总投资的50%;招商引资4亿元,占总投资的40%;政府投资1亿元,占总投资的10%。政府用1亿多元的投资,撬动社会资金9亿元,完成小城镇的改造建设任务。

二、“原州模式”的主要特点

(一)规划科学。原州区委、区政府在小城镇改造建设中,坚持高标准定位、高标准规划,特邀宁夏建设厅、宁夏城乡规划设计院专家学者,依据每个小城镇的特殊地理位置、人文特色和民俗习惯,科学整合现有资源,制定城镇功能区布局,精心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及可行性报告。如三营镇规划了以镇区中心为核心,以镇区“十横四纵”街道为骨架的城镇功能区布局。形成了1个中心商贸区、1个商贸物流带、1个清水河景观带、2个道路绿化带,涵盖商品销售、农副产品交易、汽配物流、农资、建材、活畜交易及加工等一街一特色且功能分明的小城镇框架。

()特色鲜明。在小城镇规划改造建设中,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打造了“商贸流通型”“工业带动型”“镇中村改造型”“商品经营型”“生态移民新村建设型”等不同类型、独具特色的小城镇。在建设风格上以灰白色调为主,突出仿明清建筑风格并融入回族文化元素,使建筑风格适合民族特色,建筑功能符合民众商贸经营、生活习俗。凸显了个性鲜明、古朴典雅、富有文化内涵的小城镇建设特点。

(三)设施完善。坚持把重点放在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上,按照新建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在统筹规划建设商业区、生活区、教育区、办公区等城镇功能区的同时,配套建设了上下水、休闲娱乐、体育锻炼场地和街道硬化、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每个已建成的小城镇都已具备一个城市基本的服务功能和基础设施。三营镇等规模较大的中心城镇,还配套建设了城镇景观带、宽幅绿化带和文化广场等,提升了城镇品位。

(四)管理有序。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制定加强城镇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城镇管理,推进城镇管理法制化、规范化。三营镇专门成立城管队,从治理脏、乱、差入手,依法加强城镇管理同时,广泛开展了“爱家乡、爱三营”宣传教育活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建设管理城镇的积极性,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有效解决了脏、乱、差等现象和乱搭乱建、违章经营等突出问题,净化了城镇环境、创造了良好的城镇秩序,大幅度提高了城镇文明程度。

(五)成效显现。据调查,原州区小城镇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促进城镇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带动周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原州区寨科乡小城镇改造建设前,街道居民不足5000人,改造后不到1年时间内达到1万多人,其周边偏远乡村的年轻夫妇及“农村能人”在这里购买了营业房,安家落户,从事商品经营,享受到城镇生活的优越性。改造建设后的三营镇,集市商贸更加活跃。据统计,2013年以来三营镇逢集日人流量达5万多人,最多可达7万人,比改造前的人流量增加了20%;改造后经营户达到870户,比改造前增加了310多家,商品交易额比改造前增长45%

三、几点启示

(一)推进小城镇建设必须强化政府推动力。原州区改造建设小城镇的实践充分证明,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要协调处理好征地、拆迁等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没有政府的强力推动,很难解决小城镇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因此,要借鉴原州区的经验做法,成立专门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解任务,促使相关部门、乡镇形成合力,抓项目、筹资金,攻坚克难,加快建设步伐,提高建设水平。

(二)推进小城镇建设必须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政府的投资,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融入大量的社会资本。原州区之所以能够把三营镇打造成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特色鲜明、品位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金三营”,关键在于融入了大量的社会资金。政府投资1.2亿元,撬动社会资金9亿元,有效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要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银行贷款,引导企业参与小城镇建设,探索国有土地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使用等办法,融入社会资本,有效破解小城镇建设融资难的问题。

(三)推进小城镇建设必须有关键性扶持政策。实践证明,建设小城镇必须融入大量的社会资金。而要融入社会资金必须要有关键性优惠政策。原州区在三营镇小城镇建设中,从税收、土地、招商引资等方面制定更加优惠灵活的扶持政策,吸引了一批客商和企业的入驻,参与城镇建设,盘活了资源,注入发展活力。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要把制定优惠扶持政策,作为关键点、推动器。用好的政策吸引客商、吸纳社会资金,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凝聚各行各业、社会各界的力量,推进小城镇建设。

(四)推进小城镇建设必须找准立足点和切入点。建设小城镇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开展全民创业,扩大就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原州区三营小城镇建成后,人流、物流和商品交易额之所以大幅度增加,核心在于通过打造“商贸流通型”小城镇,挖掘了三营镇具有发展商贸流通业的优势和潜力。因此,规划建设每个小城镇,必须根据其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发展潜力、产业基础,找准立足点和切入点,打造独具特色、个性鲜明、不同类型的小城镇。

(五)推进小城镇建设必须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管理小城镇是建设小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小城镇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市场环境和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是建设小城镇的重中之重,是增强城镇产业支撑能力、提高综合实力核心内容,也是建设小城镇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要牢固树立“三分建、七分管”的思想,借鉴三营镇的成功经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体制,抓居民素质提高、抓文明城镇创建、抓城镇绿化、抓城管队伍建设,鼓励和吸引社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和广大居民群众参与小城镇管理,建立经营城镇、管理城镇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小城镇的管理水平。

(固原市委政研室  原州区委政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