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宁夏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 正文

银川市:安置区建设替百姓想到了心坎上

发布人: 文章来源:银川日报 阅读量:

我要打印         关闭

 提升居住环境系列报道(一)

  安置区建设替百姓想到了心坎上

2013年,银川市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宜居水平为目标,启动了最大的民生工程——旧城(棚户区)更新改造工程。计划用35年时间,着力改善老旧小区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从根本上解决道路不畅通、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如今,一年时间过去了,安置区建设得如何、质量怎样、何时能搬进去等一系列问题,成了4万多名受益群众关注的焦点,自今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将为市民一一解答。

  已经开始动工了,那就快得很!72,在唐徕小区安置区项目建设工地,57岁的于洁大妈看到忙碌的施工场景,高兴地对记者说,等房子分下来就能享受有电梯的日子了。从528项目动工,这里就成了被关注的焦点,于洁说,每天在西门桥头买菜碰到曾经住在这里的邻居,话题都离不开安置区建设。

  安心等着住新房

  旧房换新房,是于洁一家心念的好事,也是改善生活品质的一次难得的机会。1960年,3岁的于洁跟随父亲支宁来到银川,在唐徕小区住了30多年,房屋面积只有38.71平方米,小区内绿地等公共设施也不尽如人意。都不用问,新小区的配套设施都有人帮我们想着呢,肯定有。于洁笑着说,虽然不知道将来分到几楼,但小高层有电梯,对腿不好的她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了。

  记者看到,唐徕小区项目已进行开挖、边坡支护、筏板施工等工作,工地上丁丁当当的作业声给回迁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

  新华街的打通,离不开中卫巷小区居民的支持。如今,路通了,交通压力缓解了,将来居民出行更方便了,年底就能分到新房了。下雨全是水坑,土暖气,脏乱差……”70岁的居民杨定友说起小区曾经的面貌时连连摆手,站在高楼耸立的新小区内,他感慨道,没想到老了还能住进环境优美的新小区。

  记者了解到,中卫巷安置区去年7月开工建设,11月底主体封顶,实现了当年拆迁、当年开工、当年主体封顶的既定目标。目前,二次结构已完成,外墙、屋面保温层已完成,室内粉刷完成80%,窗框安装完毕,水电暖、消防主管道安装完毕,预计年底竣工并交付使用。

  银川市住房保障局副局长张静告诉记者,安置区的建设是以百姓之心为心,不仅在建设初期将户型设计图公布,还根据群众的意见对先期的规划进行了反复修改。发改、国土、规划、建设、房管多个部门经常现场办公,为得就是加快进度让老百姓早日住进新房。张静说。

   都是样板房的标准

   城边村兴庆区满春、新水小区的居民来说,旧城(棚户区)改造给他们带来的是生活品质的提升,对城市而言则是在改善城市的整体形象。满春和新水小区居住的多是农民、城市低收入群体和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每天体验着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房屋低矮破旧,上下水不通,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

  我问问你,他们都说我们小区是样板房,所以这么好,你给我说个实话。已经住进新房的73岁老爷子马义海见兴庆区康居办副主任张永丽又来了,小心地问着。我都盯着呢,半夜保安巡逻2遍,10队的人说我们占了便宜。马义海说,不是自夸,搬了几次家,现在住的小区谁都说好,不光环境好,物业管理也没得说。他笑着说,住进新房半年多,他的心脏病也有所好转,邻居说他整个人都精神了。

  张永丽拍了拍老爷子的肩膀说:现在标准提高了,你们也确实幸运,但这绝对不是因为样板房才盖成这样,以后的房子还会更好呢。张永丽说,房子要盖好,更要管好,随后的10个康居小区标准还会再提高,不仅要增加智能化系统,物防、人防都要跟得上,目的就是要破解康居小区物业乱象问题。

  记者走进新水小区时,见李生祥和其他两位义务监督员正在打扫工地,问及工程质量,他们抢着说了起来。用的钢筋、水泥,质量我们都要看,这可是我们自己的房子。李生祥说,去年他们几个发现有一栋楼的车库外围防水保护砖没用水泥,给项目经理一反映,立即得到了解决。

  他们义务监工,天天来,回去给其他群众汇报进度、质量,起的作用大着呢。兴庆区康居办赵亮说,农民义务监督员是群众选出来的有威信的代表,不仅是项目的监工头,也是村民的传声筒。像这样的义务监督员兴庆区就有60个。金凤区拆迁住户也自行组织成立马志峰等6人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小组,每天组织1人对建筑质量及安全门、单元内扶手稳固程度及门窗、瓷砖质量、工程进度全程监督,确保安置户住上放心房子。

  空间格局更优化

  无论是康居小区还是安置区建设,建得究竟怎么样,对于大多数群众来说,也只能是看个热闹,有人甚至会误解,楼盖高了省下的地会挪作他用。为让市民更加深入地了解将来小区的功能提升程度,银川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近期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旧城改造项目进行改造前后对比,形成了综合分析报告。

  记者从对照分析报告中看到,唐徕小区原来的总用地面积约192亩,建筑占地面积约70亩,总人口11356人、2691户,绿地率仅为6.3%,人均绿地面积0.7平方米,并且无规划车位、室外活动场地,仅有派出所、邮政所等基本服务设施,无统一物业管理,内部街巷及周边部分道路等级低,道路交通体系不完善,居民出行、生活较为不便。

  改造后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38亩,建筑占地面积约50亩,总人口约7350人、2450户。银川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负责人向记者解读道,不难看出,总用地面积、建筑占地面积、建筑密度均减少,节约了土地资源,有效控制了老城区的人口容量,疏散了老城区的人口,缓解了旧城区的人口 压力。

  此外,从绿地率的数据也可以看出,新建小区大面积增加绿地,规划新增公共绿地及室外活动场地,使绿地率达到30%,人均绿地面积3.76平方米,为居民提供舒适宜人的公共活动空间。同时,按标准配置机动车停车位2563个、非机动车车位3746个,解决居民停车难问题。并规划新增物业管理用房、居委会、派出所、垃圾转运站、公厕、医务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及超市、市场等商业建筑,完善配套设施,为居民生活提供便捷多样的服务。

  节地、环境提升、配套设施完善,这都是空间格局优化,旧城功能提升的明显体现。该负责人说,在具备一个完整社区功能的同时,打通湖滨西街,增加城市东西向交通干道,缓解解放西街与北京路交通压力,拓宽优化西桥巷与兴仁巷道路宽度及断面形式,改善该区域道路交通组织状况,方便居民出行。

  看着建设起来的高楼群,回迁群众马新荣感慨道:农民也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以前可是想也没敢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