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对于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熟悉却又陌生,熟悉的是天天行走的道路以及映入眼帘的沿路风景,陌生的是那些正在不断延展、平时不曾到达的新境地。
城市在不经意间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仲夏六月的一天,我们随市住建局的工作人员走向建设现场、走进建设工地、走近建筑工人,去感受和记录这座城市的“成长”。
登顶古雁岭,站在岭东,老城区的“繁华林立”尽收眼底;站在岭西,新区的“广阔清秀”令人心怡,老城与新区似两幅风格不同的画卷,一一呈现。古雁岭山顶,正在建设的富有古塔神韵的城市规划建设展示馆,将成为记录和见证固原城市变化的载体,也将成为观览城市全景的固原第一高塔;城北,安居工程的建设现场,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这里将是棚户改造区居民新的家园,这里将为城市低收入群体提供温暖保障;城西,塔吊高架,机器轰鸣,西南新区正在火热的建设中初显“芳容”,城市的“骨架”正在日趋变大……
固原,正在一个个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中,变大、变美、变亮,展现出宁南区域中心城市的新姿新貌新精气神。
变化并不止于眼前,倏忽间想起这样一句话——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
1, 建保障房 圆安居梦
本报记者 王平花
“晨光家园小区一期、二期正在加紧建设中,计划在今年年底整体竣工交付使用。为确保保障性住房足量投放,今年我市又全面铺开了晨光家园三期建设工程,目前正在征地拆迁,预计将在7月份动工建设。”在市房管局局长韩春的介绍中,记者看到一排排楼房主体框架已经基本完工,小区建设已初具规模。
晨光家园位于中山北街延伸段西侧,朝阳欣居小区南侧,距市区1.5公里左右,占地面积250.56亩,拥有住房2044套,其中廉租住房1392套6.8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364套1.93万平方米,城市棚户区改造安置用房288套3.03万平方米,其他用房约3.13万平方米。
为打造精品工程、放心工程,抓进度、抓质量,高标准、严要求,成了工程各方共同的目标。韩春说道:“关于保障建设工程质量方面,我们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全力抓进度、抓质量,严把工序报验关、原材料进场关、各工种操作人员执证上岗等关键环节,确保工程按时完工。”
一手抓新建续建项目的建设进度,一手抓保障性住房的公平分配。市房管局住房保障办公室主任林永明介绍说:“今年开始,国家将公共租赁住房与廉租住房并轨管理,我市市区内保障性住房的审核、分配工作现已全部移交原州区政府,他们将严格按照《固原市区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执行,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市区内申报的所有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将有望很快喜迁新居。”
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一项与中低收入家庭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固原市委、政府高度重视,2014年,计划市区内建设公共租赁住房2050套11.12万平方米;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10100户,改造面积143.94万平方米;累计实物配租6200户,新增廉租住房租金补贴440户,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2460套,届时将会为更多的中低收入家庭圆了他们期盼已久的安居梦。
2, 终于住上了新房
本报记者 马 玉
“活了这么大岁数,做梦也没有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新房子,都是党的政策好。”瞅着崭新的房子、宽敞的大院子,原州区张易镇驼巷村62岁的村民马梅英笑得合不拢嘴。说起旧房,马梅英告诉记者,全村就她家还住着土木结构的房子,看上去都要倒塌了,下雨天在房子里还要打伞,一直没钱修。今年,在危窑危房改造项目扶持下,终于圆了她和老伴的新房梦。
驼巷村是自治区确定的14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之一,是原州区今年确定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销号”脱贫村,也是危窑危房重点改造村。
卜存英家新建的院子收拾得十分紧凑,客厅内宽敞明亮,沙发、电视机、床全都是新买的,桌上摆着水果。“村干部黑不当黑,白不当白地帮我们盖房子,我们才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太感谢了。”卜存英说,她家的旧房经过几十年的风雨剥蚀,几间土坯房掉皮、漏雨、裂缝早已不成样子。“门前的路一到下雨天就烂得没法走,下多少天雨就在家呆多少天,没有急事根本不出门。现在好了,村上的道路硬化了,出行也不愁了,就连自来水也通上了。”卜存英笑着说。
作为原州区危窑危房重点改造村,今年,驼巷村决定对200户农户房屋进行改造。为加快工程进度和解决困难群众资金缺口,驼巷村灵活运用扶贫项目,采用合同制聘请建工队,让农户自筹一部分资金进行危房改造、砌围墙修建大门、建设标准化牛(羊)棚等工程。同时,硬化村组道路5公里,整修生产道路12公里,实施安全饮水280户,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3,路平了 心暖了
本报记者 樊永凤
文化东街与清河北街是通往火车站的必经之路,几十年来,坑坑洼洼,下雨天全是积水,下雪天,路滑难走,百姓们怨言不断。6月26日,记者在这两条路看到,机器轰鸣,工人忙碌,两条路都已开工建设。
“走火车站的这条路终于开始修了,几十年了,总算盼到了。”今年72岁的闫平是原州区官厅镇东郊三组的村民,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几十年,“前两天下雨的时候,路上水积满了,没法走,后来拉了几车铺了一下,才好一点。”闫平说。
今年3月份,文化东街道路修建的前期拆迁工作就开始了, 采用以地换户和货币补偿的方式,协商搬迁居民60多户。文化东街修建完成后,东至东环路、西至清水河,全长697.14米,路面宽16米,两侧人行道各6米。清河北路在原来路面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南至南河滩大桥,北至火车站,全长3400米,路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1米。“两条路重新修建的同时,在文化东街配套建设0.8米宽的排水管道,清河北街配套建设1.2米宽的排水管道,修建完成后将解决附近居民多年来最头疼的排水问题。”道路修建甲方代表沈军军说。6月初,文化东街和清河北街正式开工修建,计划工期144天。“如果天气不影响,就可以按时完成工程建设,但是,最近雨天比较多,影响工期,预计到10月下旬才能完成工程。”市住房和城乡住建局工作人员卫晋华说。
“这两条路能修,我们都很高兴。”附近居民笑着说,“现在就希望,修路的时候能把路面降低一点,能把下水道口留开,这样下雨的时候,院子里的水才能流出去。”
4,城市发展新动力
本报记者 王平花
6月26日,我们乘坐的大巴车驶进了西南新区建设现场,刚刚铺上沥青的柏油马路宽阔地向前延伸着,一座座高楼正在工人们的加紧建设中拔地而起。“这里刚开工建设的时候,一片荒凉,零零散散住着一些居民,只有一条崎岖不平的土路,遇到下雨下雪天,出行极为不便。”市住房建设局建管科科长王敏说,“开工建设后,工程队抓紧时间施工,这里一天一个样。”顺着王敏的指引,我们看到了正在建设中的固原市医院、九龙佳苑住宅小区。
由于固原城市分老城区和新区,建成区约34平方公里。针对已建城区进一步建设空间受限和老城区建设成本居高不下的实际,固原市2013年启动建设西南新区,以期拉开城市框架,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宁南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步伐。西南新区规划建设面积9.4平方公里,以中高端生产服务、旅游服务、职业培训、居住和配套服务以及物流功能为主,以九龙路、高平街、萧关路与新区和老城区相连。在规划设计中,西南新区突出“高起点、高标准、配套全”的特点。这里有目前固原占地面积最大的九龙佳苑、医疗设备一流的固原市医院西南新区医院,还有学校、星级酒店等配套齐全的服务机构和场所。
截至目前,这里已开工建设九龙路、兴城路等城市道路13条29.76公里,供排水管网116公里,供热管网一级管网2.1公里,九龙路两侧绿化15.6万平方米。同时,309国道改线横穿区内,更为其构建了方便的干道交通。
“固原市委、政府大手笔规划建设西南新区,相信新区的发展必将会带动老城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今后固原的发展会越来越快,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从市民杨辉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群众对固原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