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宁夏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 正文

银川市:城市精细管理 扮靓美好银川

发布人: 文章来源:银川日报 阅读量:

我要打印         关闭

 

环卫机械作业达到应扫尽扫100%。

 

 

运用无人机巡查城市水系环境。

 

 

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快速清除积雪,保障安全畅通。

 

 

 病媒生物防制净化城市环境。

 

 

 城市环卫精细化深度保洁。

 

银川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城市管理工作紧扣2258工作思路,以带一流队伍、树一流形象、创一流业绩为目标,深化舒朗、大气、清爽的城市环境,着力推动美丽银川向美好银川提升。

  五年来,大城管体制机制成效显著。城管委办公室积极协调,数字城管网格化管理、城市环境综合管理长效考核作用明显,以奖代补奖励资金由500万元提高至1000万元。实施城市空间立体化整治,对北京路、丽景街等820横街路的广告、楼顶字体、门头牌匾以及大型擎天柱进行综合整治,拆除各类牌匾51.8万平方米。全面推行以克论净,深度保洁模式,由主次干道向背街小巷延伸。积极推动环卫市场化改革,实行1235环卫作业流程,试点引进无人机监控,城市主次干道达到机扫应扫的100%。环卫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便民,争取中央、自治区专项资金3700多万元,累计建成免费开放公厕263座,协调沿街企事业单位公厕对外免费开放50家。餐厨垃圾集中收集处理通过国家终期评估验收,成为全国首批6座试点城市之一。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焚烧102万吨生活垃圾、发电3.1亿千瓦时。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序开展,建立了垃圾分类二维码信息平台,参与用户8500户、总积分90万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垃圾回收方式,完善了资源垃圾、厨余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四分类收集系统;推动垃圾分类立法,起草了《银川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待自治区人大审议。通过努力,较好地保障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全球(银川)TMF智慧城市峰会、中美旅游年会等重大活动期间的市容环境卫生工作。

  夯实基础助推管理精准发力

  建立全域银川大城管管理体制

  2013627日,银川市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建立了大城管管理格局,市委书记任第一主任,市长任主任,强化了城管委高位监管、综合协调、督查考核作用。2015年底,三区两县一市全部成立城市管理局(大队),形成全域银川大城管体制。调整和明确市区职责,下放了渣土核准、占道经营等审批权限,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全部下放至辖区,实行属地管理,充分调动辖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质量,更好地发挥市级监督指导考核作用。

  长效考核促管理精细化

  实施精细化考核,制定和修改完善《银川市城市环境综合管理长效考核办法》,加强长效考核,采用以克论净模式考核道路清扫洁净度,严格兑现奖惩。自2012年至今,累计兑现奖励资金2500万元。2016年,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长效考核奖励资金从原来的每年500万元提高至100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以奖促管,激发了工作热情,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建立以党政主要领导巡查卫生工作制度,县(市)区党政一把手每周巡查卫生两次,市直部门负责人每周巡查一次,分管领导及城管、环卫、爱卫等部门每天巡查一次,市委督查室、效能办、城管办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通报,形成了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监督检查的力度空前加强,城市卫生环境明显改善。

  完善数字城管动态监管机制

  20134月,建成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通过服务外包,动态采集占道经营、违章建设、道路破损、井盖缺失、三乱广告等事(部)件问题。截至目前,信息采集覆盖了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建成区约120平方公里301条主要街巷。依托智慧银川建设平台新安装高清摄影头1750个,现共有高清摄像头2388个,达到城市街面管理、环卫作业、社会服务、市政养护作业、公用设施运行管理、市政公用与市容环卫企业运行监管等城市管理业务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综合化。数字城管指挥平台累计办理完成案件54万余件,结案率97.47%

  创新环境卫生作业管理模式

  环卫作业流程逐年精细化,按照1235环卫作业流程,即1次人工清扫、2次机械清洗、3次垃圾定时定点收集、5次洒水降尘。主要街道晚上10点至次日凌晨4点开始高压冲洗,4点至6点机械清扫,人工保洁不断档无盲区,采用定路、定责、定人网格化作业和3班倒工作制。加强长效考核,采用以克论净模式考核道路清扫洁净度:规定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靠路缘石)每平方米的垃圾量,主干道不得超过5克,次干道不得超过10克,其他街巷不得超过20克,每超过1克扣0.5分。价值1.8亿元环卫清扫设备逐步到位,以字型和字型方阵全方位清扫路面垃圾灰尘,保持路面潮湿度,减少了扬尘,保持了优质环境空气质量。主干道路机械清扫率达到了100%,市区凡是适合机械化清扫的路面全部实现机械化清扫作业。

  建立市容市貌标准化管理体系

  打造市容环境示范街,以示范街管理为抓手,严格落实十二无一规范管理标准,全面推进城市三级街路规范管理制度,提升市区街道市容环境管理水平。五位一体长效管理模式深入实施,着力整合信息采集、环卫保洁、城管执法、辖区监督、市级巡查队伍职能,在主要街道路口设置标示牌,将职责及电话标注在标示牌上,实行网格化、责任化管理,形成了3~8分钟快速反应处置机制,提高了城市管理和环卫保洁问题的处理率。五抓一确定工作法着力推动门前三包落到实处。签订协议、召开例会、评星定级、考核公示、年终表彰和确定管片责任人工作法在全市试点推行。对门前三包责任落实较好的商家或单位给予重奖,对不积极配合或违反《银川市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的严厉查处,倒逼商家自扫门前雪,促进门前三包责任落实。

  积极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

  建立户分类、组保洁、村镇收集中转、县(市)区处理的乡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市辖三区8个乡镇、贺兰县、永宁县的生活垃圾全部纳入银川市集中焚烧发电,灵武市建有垃圾填埋场自行填埋处理。近三年来,银川市争取中央、自治区农村环保专项资金3700余万元,实施农村环保项目30余个,在全市100余个行政村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30多万农民直接受益,实实在在地改善了民生,农村环境整治示范区内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有效推进了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农村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建立可持续的长效管理机制,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三区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两县一市根据本地区特点建立村民自治委员会管理、城管与环保联合管理、乡镇管理、物业化管理等不同的运行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各县(市)区政府将农村卫生保洁纳入公共财政覆盖范围,积极筹措运行保障经费。三区政府每年安排400多万元用于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永宁县政府每年安排资金389万元,贺兰县财政每年安排资金400多万元,灵武市按照全市各乡镇、农林场辖区实有人口,按照每人每年36元的标准,设立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200多万元并列入财政预算。

  打造正规化城管执法队伍

  实行城管执法六统一,即统一制服、标识、编号、证件、装备、行动。配发电动执法车260辆、对讲机500余部、执法记录仪240余部、单兵装备600余套。推行五步骤工作法,即一劝离、二警告、三限改、四罚款、五取缔。执法时要求2人成排、3人列队、执法车辆停靠在30米之外步行执法。开展执法人员业务培训,进一步规范了执法行为,形成标准化执法模式,做到依法执法、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和谐执法。

  强化一线执法,要求市直各大队、各区城管局全部执法队员沉到一线,突出一线跟踪、一线监管、一线落实,将城市管理触角延伸至大街小巷,清除城管执法盲点,提高发现问题、限时解决问题的能力。

  常态化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落实爱国卫生重点工作,充分发挥市爱卫办及城市精细化管理及文明细节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协调作用,针对城市管理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开展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农贸市场、沟渠湖泊卫生和病媒生物防治等专项整治,全面落实爱国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卫生创建、五小行业等爱国卫生重点工作。2016年年初开始实施月底卫生日活动。每月底开展一次卫生主题日实践活动,组织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商家店铺上午打扫本单位卫生,下午4:00~6:00,参加由各区组织的集中整治卫生活动,引领全社会形成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B城市管理工作频现亮点

  违法违规建设专项整治

  2014年由市城管局牵头开展违法违规建设专项整治,摸排登记两违建设2591处,面积1033.55万平方米,组织拆除整治1805987.9万平方米,拆除整治率95.6%。此次专项整治转变了建设、交通、林业等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城市建设需规划部门审批,未经审批不得建设的氛围。

  实施立体化空间整治

  为营造清爽、疏朗、大气的城市空间环境,按照减少总量,控制增量,提档升级、公开拍卖的基本原则,从2014520日开始,集中开展了城市立体空间专项整治工作。截至目前,全市规范、拆除各类户外广告设施达48.5万平方米,市容市貌得到明显提升,户外广告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受到了区、市各级领导和广大市民的好评。

  成立城管巡回法庭

  联合银川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市辖三区分别成立了城管巡回法庭,由各区人民法院抽调3名法官组成,行政庭副庭长兼任巡回法庭庭长,指导城管执法人员制作执法文书、正确使用法律程序、准确运用法律条款,现场调解审裁案件,有效保障了城市管理执法活动,实现快审快结,提高了执法效率,避免了矛盾冲突,维护了市容秩序。20155月,银川市城市管理巡回法庭在国家环保部与中国法学会组织开展的全国生态环境法治保障制度创新事例评选中荣获优秀奖。

  改革生活垃圾处置费征收模式

  为提高生活垃圾处置费征缴率,按照市政府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与水费捆绑要求,经过多次协调和论证后,201511日起,生活垃圾处置费由银川市中铁水务集团平台代征,做到了应收尽收。2012年至2015年,累计征收生活垃圾处置费5993万元。2016年截至目前,已征收生活垃圾处置费2700万元,征缴率较2015年提高67%,实现了生活垃圾处置费征收流程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

  试点推行垃圾分类工作

  2015年,银川市被国家住建部列为首批省会垃圾分类示范城市。通过前期的宣传,试点小区居民积极参与分类工作,为全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是开展80余次生活垃圾分类教育活动,深入小区、学校、机关单位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教授厨余垃圾环保酵素制作方法。二是建立垃圾分类二维码信息平台,对试点小区居民积分达到一定数量的住户兑换洗衣粉、洗洁精、抽纸等生活日用品。三是建立绿色蔬菜实验基地,使用居民家庭厨余垃圾制作的有机肥料、环保酵素种植绿色蔬菜,居民可通过投放资源垃圾兑换蔬菜。四是全面启动银川市垃圾分类互联网+资源垃圾回收模式。通过与废品回收个人和企业合作,通过线上交易+线下物流的方式,促进城市居民形成生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截至目前,共回收旧衣物30万件、塑料瓶8.5万个、可回收垃圾1.5万公斤、过期药品50公斤、灯管(炮)1950个、废旧电池4800节、厨余垃圾40吨。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银川市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工作于2004年正式启动。目前,建成了102个小型收集站、2个大型转运站和1个占地1050亩的无害化填埋场。共无害化处理处置生活垃圾360万余吨,转运医疗废物9793吨。经过十多年的运行,银川市已形成了一套非常闭合、高效、快捷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体系。2011年,银川市成功申报了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项目,经国家五部委批复成为全国首批33个试点城市之一,新建了日处理200吨的餐厨垃圾处理项目,截至目前,先后处置餐厨废弃物31.5万吨。2013年,引进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一期建成日处理量10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厂。截至目前,先后焚烧生活垃圾102万吨,发电3.1亿千瓦时。自20156月开始,对银川市河东垃圾填埋场封场,98%的城市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发电,形成了以焚烧为主、填埋为应急的银川市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渣土管理推行三化

  即拉运法人化、运输密闭化、行程可溯化。实行企业化运输,杜绝私拉偷运,严格渣土运输证的发放和管理,采用二维码防伪技术,密闭改造渣土运输车辆,通过监控视频和GPS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实现了行程可溯、可控。从源头上加强对建设工程渣土处置核准工作的科学管理,充分利用第三方工程评估公司对建设工程土方量进行核算,规范管理。创新渣土核准收费理念,引入具备国家甲级资质的测方师现场测算,核准土方量。

  未来将贯穿绿色发展理念

  未来五年,结合自治区、银川市重点工作部署和绿色发展理念,城市管理工作将继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提升公共环卫事业社会化建设管理与市场化水平,进一步梳理法规制度,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完善城市垃圾收运处理网络,逐步扩大垃圾分类覆盖率,建立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现农村垃圾村(组)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区处理目标。

  深化城管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理顺城市管理执法体制,充分发挥城管委高位协调机制,推进城市管理领域大部制改革,整合市政公用、市容环卫、林业绿化、城市管理执法等城市管理部门相关职能,实现管理执法机构综合设置。按照属地管理、权责一致的原则,合理确定市和市辖区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推动执法重心下移,逐步实现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全覆盖,并向街道、乡镇延伸,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夯实深化改革工作基础,开展优化执法力量、严格队伍管理、规范执法制度、改进执法方式、完善监督机制等工作。到2017年年底前,实现市(县)区城市管理领域的机构综合设置,2020年前,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理顺执法体制,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明显加强,保障机制基本完善。

  完善城市综合管理长效考核

  进一步强化环境卫生考核城乡一体化,将三区两县一市及滨河新区和望远工业园区、德胜工业园区环卫工作全部纳入统一考核,同要求、同标准、同考核,牢固树立全域银川、大城管、精细化管理理念;继续加强数字城管监管考核,加大对信息采集员的培训与管理,提高城市管理事(部)件采集水平,提高数字城管案件立案和按期结案率,坚持考核结果在《银川日报》周公示、月通报制度;优化提升城管委办公室监管协调效能,加大城管委办公室督查、督办力度,建立定期会议制度,继续坚持各级领导巡查、督查、督办、专题会议研究、考核奖罚和部门联动等机制推进解决城市管理重点、难点问题。

  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服务水平

  加快实行公共环卫事业社会化建设管理与市场化水平,在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由企业参与项目建设与处置的基础上,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调节的原则,科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环卫市容公共事业治理,全面研究评估金凤区环卫保洁服务外包的可推广、可复制性,逐步实现城市共治共享,提升城市环卫服务水平;全面执行以克论净,深度保洁环卫标准,提升保洁质量,提高机械作业覆盖率,完善冲、洗、扫、收加人工保洁的4+1环卫作业标准;推进市容标准化管理进程,加大对违章占道、户外广告、城市三乱、城市犬患等城市病治理力度,精心打造舒朗、大气、清爽的城市环境。

  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进程

  强化城管巡回法庭执法监督保障作用,配强队伍、优化装备、完善工作制度,每周参与现场执法巡查一次,每月集中审理裁决一批典型城管执法案件,各区城管委将城管巡回法庭参与城管工作情况纳入绩效管理,使其发挥更好的执法保障作用,构建法治城管,在三区试点推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两县一市逐步成立城管巡回法庭;进一步梳理法规制度,修订完善《银川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银川市养犬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出台《银川市垃圾分类管理条例》、《银川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研究制定惩处破坏环境卫生、违反公共秩序等轻微违法行为的教育、告诫等处罚制度,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城市文明教育;全面推行五步骤六统一2人成排、3人列队、30米以外停车步行执法,打造西部一流,全国前列具有银川城管特色的执法队伍。

  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

  加快优化转运站升级改造、填埋场综合治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项目等环卫基础建设,完善城市垃圾收运处理设施网络,达到垃圾一站直运不落地,填埋场绿化、美化成风景,发电厂分拣破碎热值高的目的;深化垃圾分类国家级试点城市建设,探索总结互联网+资源回收、积分兑换等成功经验,逐步扩大县(市)区垃圾分类覆盖率;建立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建立严格的收运监督机制。不断完善收运台账登记工作,逐步使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大监管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PPP模式,进一步引进收集处理竞争机制,提升科学处理水平和能力;以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为原则,限制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制品使用、推行净菜入城、粉碎处理家庭厨余垃圾等措施。到2020年,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全部集中收集、一站直运,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5%85%,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40%,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0%以上。深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进程,建立农村垃圾村(组)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区处理机制。全面推行以克论净、深度清洁管理模式,实现环卫机械全覆盖,采取联合作业模式提高道路洁净程度,建立部门协作、快速发现、高效处置路面污染联动机制。

  加快推进环卫城乡一体化建设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垃圾收集处置体系建设,计划投资2亿元购置一批环卫机械设备、新建部分垃圾转运站;完善环卫设施建设,通过开展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环卫专项规划等编制活动,进一步完善垃圾收集、中转、运输系统,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按照1个镇建设1座转运站或每万人配备1台大型垃圾收集车,每15户或60人设置1个垃圾桶,1.2万平方米配备1名保洁员的标准,配足农村环卫设施和环卫工人;按照“户分类、组保洁、村镇收集中转、县(市)区处理”的城乡垃圾集中处理运行机制,进一步发动群众自主参与,进一步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加快垃圾清运体系建设,集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强化长效管理,健全长效管理督查机制,建立工作检查台账,制定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制度,加强日常考核管理力度,探索创新保洁管理方式,各乡镇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保洁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完善农村保洁员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