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宁夏被中央批准成为继海南之后第二个全国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省级改革试点。银川作为宁夏首府,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规模,都代表着宁夏的优势实力和水平。在银川市空间规划(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工作持续推进过程中,新一轮政府空间治理体系改革全面开启。银川正试图探索用一张图、一套审批流程、一套政策法规和一个信息平台,谋划银川未来的空间发展和实施管理体系。
空间规划,银川将整合一张蓝图
因生态保护空间差异、规划期限不一致、城市发展预留指标不同,造成了多个部门之间的规划差异,市规划管理局编研中心副主任张媛媛向记者举了一个规划差异方面的例子。通航产业园片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被定位为自然保留地,在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中又被全部定为林地,城乡规划中又被定为建设用地。“各部门对林地地类标准的认定不统一,导致各部门对林地的规划范围不一致、标准不一致、管控措施也存在差异,甚至出现矛盾冲突。”张媛媛说。
由于无序的规划建设,盲目占用生态空间和农田绿地,使国土资源无法有效地发挥最大价值,导致资源环境浪费、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失败的案例已为不少城市敲响警钟。
2015年10月29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特别强调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建立科学的空间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2月21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控制城市开放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与生态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
2016年4月,宁夏被中央批准成为继海南之后第二个全国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省级改革试点。银川作为宁夏首府,在空间规划(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工作承担着怎样的重任?自治区副主席刘可为在调研银川市空间规划(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工作时说,银川要在全区“走在前列、作出表率”,充分发挥首府城市的带动作用,发挥银川都市区在自治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区作用。
占据宁夏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半壁江山的银川,空间规划(多规合一)要做到引领、带动、示范作用。为此,银川市印发了《银川市空间规划(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以书记、市长为组长、副组长的银川市空间规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银川市规划管理局。银川作为宁夏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省级改革试点的先锋军,已经按下空间规划(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快进键。银川将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内容,科学布局银川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形成空间规划编制、管理、实施、监督的制度体系。
空间治理,多个体系将支撑银川一张图
“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最终是为了实现空间规划编制、管理、执行、监督的制度体制,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许多支撑条件。比如需要搭建连接各部门规划管理的统一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还要整理出一套支撑规划落实的政策法规,和一套与之相配套的行政审批流程。”承担银川市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编制任务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说。
为了加大力度推进这一多维、立体、全方位的改革试点工作,设计推动一张蓝图干到底,银川成立了空间规划编制组、信息平台组、行政审批组、综合协调组、政策法规组五个工作组,这五个工作组涉及到全市30多个部门的规划资源整合与协作。
“有的部门把这块用地规划成农田,有的部门又把这块地规划成了绿地,用地性质存在矛盾,其实归根结底是各部门间的壁垒矛盾。各个部门又有不可逾越的法规,所以进而影响到了审批速度。如果不修改法规、不统一用地性质,就会造成建设项目难以落地,土地资源难以有效利用问题。”张媛媛对记者说,土地开发是否合理有序,这要综合当地人口产业发展、资源承载、基础设施配置等方方面面的综合布局,这样才能实现土地“物尽其用”的价值。
目前,支撑银川市空间规划的行政审批、政策法规、信息平台均在追赶进度。截至目前,工作组共梳理建设项目审批事项42项,提出清理调整意见5项;梳理各类法律法规62部,涉及相关法条近1000条;报送规划数据116条。
试点推进,行政审批改革已在前列
利用一个信息平台、一套政策法规、一条审批流程支撑一张蓝图发展。银川将全域范围内9025.38平方公里的范围,作为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的规划范围。凭借行政审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的优势,行政审批组在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的建设项目行政审批改革已经走在了全区前列。
由市编办和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共同研究制定的《银川市空间规划(多规合一)建设项目行政审批改革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稿)》已经进入广泛征求意见并修改完善阶段。参与方案草拟工作的市行政审批服务局运行处处长马斌告诉记者:“以后建设项目用的都是一张图,法律也是一部法,一个标准将最大程度杜绝自由裁量权。”豆腐渣工程、朝建夕改等问题都将被杜绝。
马斌介绍,未来银川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将分成项目筹划、项目生成、项目立项、项目施工许可、项目联合验收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集中在一个建设项目审批服务大厅,和建设项目有关的所有审批部门、中介机构都会在这一个服务大厅完成,市民不用跑了国土局再跑住建局,跑了住建局再跑规划局。
银川市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编制工作,在人口和建设用地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囊括了空间发展战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生态空间布局、产业用地布局等多项基础研究,解决了空间规划冲突,优化建设用地属性,并统筹市域空间布局。预计将在2017年4月底前完成规划编制成果。
对于银川人而言,银川市空间规划(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工作短期内也许并不一定能明显的感知到。但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水土资源承载力控制线的划定,未来将逐渐影响市民的生活。“湖泊水系、绿地空间将划出硬杠杠,划定的湖泊水系不会被高楼大厦代替,绿地空间不会被商业用地代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会保护农业用地,从长远保障农民的土地利益;水土资源也不会因过度开发造成资源浪费……”张媛媛介绍。
李迅说:“银川的改革,是以人和土地资源和谐发展为基础的空间规划,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张蓝图
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内容,科学布局银川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形成空间规划编制、管理、实施、监督的制度体系。
预计2017年4月底前完成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编制工作。
资源整合
成立空间规划编制组、信息平台组、行政审批组、综合协调组、政策法规组五个工作组,涉及到全市30多个部门的规划资源整合与协作。
杜绝资源浪费
以后建设项目用的都是一张图,法律也是一部法,一个标准将最大程度杜绝自由裁量权。豆腐渣工程、朝建夕改等问题都将被杜绝。
审批流程简化
未来银川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将分成项目筹划、项目生成、项目立项、项目施工许可、项目联合验收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集中在一个建设项目审批服务大厅,和建设项目有关的所有审批部门、中介机构都会在这一个服务大厅完成。
记者 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