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宁夏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 正文

告别绿化“花架子”让城市绿树成荫

发布人: 文章来源:银川日报 阅读量:

我要打印         关闭

城市绿化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题存在:绿地不少,可是在炎炎烈日下,想找到能够庇荫的大树却不是很容易的事情,经常遇到的情形是“顶上光秃秃,脚下烫乎乎,烈日当头照,燥热无处躲”……

又是一年芳草绿,又是一年春花开,又是一年绿化时。春季,是植树造林的好时节,在新一年的绿化工作中如何避免形式主义,进行科学绿化,让绿化更好地服务城市、服务市民呢?就此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进行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各地城乡建设遍地开花,与之配套的绿化工程也同步设计实施。绿化成功地美化了环境,改善了生态,调节了气候,刷新了城镇及旅游的形象,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与此同时,绿化形式主义也悄然产生并迅速蔓延,并产生了严重后果,城镇不少新建场所出现了“有绿无荫”、“有绿少荫”的现象,一些新建的开发区、居民小区、市民广场、办公大院、旅游景点等绿地不少,环境是变漂亮了,但有绿色无绿荫,有树木不遮阳,有花草不降温,绿化没有真正让人受益,绿化中的形式主义,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绿化形式主义导致“三大误区”

绿化形式主义的突出表现是“有绿无荫”、“有绿少荫”,尤其在赤日炎炎的夏季,反映尤其明显。一些新建的开发区、居民小区、市民广场、办公大院、旅游景点,绿化考虑到了树种的奇特多样、树丛的精巧布局、花草的错落点缀、水景的变化配合,唯独没有考虑到树木给行人纳凉、为车辆遮阳,环境的生态效益如何。

对于此种现象,专家认为是绿化工作陷入了三大误区:

一是目的误区。绿化的首要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我们简单地称之为造荫,其次才是造景,就如古人所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现在呢?在不少地方,绿化的目的就是营造景观求当下好看,而将植树造荫、福泽后代放在了其次,这是本末倒置。

二是审美误区。绿化有着营造景观的功能。但是以为美景就是盆景,绿化就是画画,种什么树、什么草、什么花完全服从于画面及景观的需要,而没有将人们的需要放在首位。

三是动机误区。在有些人眼里,绿化就是花大钱,造景就是大工程。本来可以就地取材的,结果舍近求远;本来可以花小钱的,结果花了大钱。

这三个误区概括起来就是绿化形式主义:注重形式,忽视内容;只求好看,不求中用;只管花钱,不管效益。特别是较少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结果就是“有绿无荫”,“有景无荫”。

城市在扩张,道路越来越宽了,楼房越来越高了,广场越来越大了,草坪越来越多了,唯独大树越来越少了。大树,在发展和壮大的城市中越来越显现出它的珍贵,一棵棵大树支撑着城市生态历史的延续。有人说最好的城市不是最繁华的城市,而是能够和大自然有机和谐生长的城市———烈日下,行人漫步在绿荫如盖的行道树下,不就是一种文明、和谐和宜居吗?酷暑中,老人、孩子在树荫下下棋、游戏,不正是城市中的一道道美景吗?

要解决好“往哪儿载”“栽什么”

要解决城市绿化“有绿无荫”、“有绿少荫”的问题,就必须告别绿化形式主义,树立新绿化观。

首先要解决好“往哪儿栽”的问题。绿化不仅要重视重要、大型公共场所,更要重视不起眼的小地方和小区,从外往内延伸种树,拓展造林空间。现在,漫步街头,绿树成荫、繁花吐蕊,绿化效果不错,但是,一些居住小区和单位庭院的植树绿化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亟待绿色“梳妆”。因此,开展造林绿化的“增绿”工作,将绿意从广场、街道、公园、山头进一步向居民小区和单位庭院渗透,让群众开门、推窗即有绿意扑面,更值得期待。

解决好“栽什么”的问题,首先要有科学造林的意识。要认识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种树也是如此,要多种植适应性更强、成本更小和更易成活成材的本土树种。外来树种虽然好看,但很难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不易成活,养护成活需要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无法形成造林的生态效益。植树绿化也要科学严谨,美观当然需要,但是实用性更重要,只有造林绿化实现了生态效益,这才是最大的绿色贡献。

绿化造林是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造林和绿化是一门很严谨的科学,但在植树造林过程中,绿化的专业性很容易被忽视。绿化不是随便什么人种几棵树那么简单,需要具有植树造林资质、技能和素养的人来从事,这样,绿化才会更科学,绿化也才会更有效果。这就是解决“谁来栽”的问题。

目前,很多地方依然采用“绿化覆盖

”、“绿地率”等作为评价植树造林绿化程度的主要指标。但是,不少园林科技工作者已经建议采用“绿量”、“绿视率”等能够反映现有绿化建设用地空间使用情况的新指标。正如在土地日趋紧张的今天,盖楼房向空中要地。造林和绿化也应节约,要充分利用空间,让单位面积发挥最大效益。

专家提出,在主要街道增加灌木丛,增加街道绿化的层次;对部分改建施工后的道路,尽量移栽大树,多种速生树种,以最快的速度恢复街道绿化;将所有空地利用起来,全部种树植绿。如果在种树植绿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现生物多样性原则,摒弃随意性强科学性弱的意识,避免“为绿而绿”、克服“树+树=森林”的非科学绿化观念,重视生态功能恢复和生态效益。多种当地植物种类,减少城市和郊区的环境对比,从而吸引当地生物多样性到城市中来。追求自然化,营建一种朴实无华、多样性高、生命力强、能自我调节的绿化环境,具有强大的竞争、共生、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

对于更多的群众而言,“虚拟种树”才是植树的更高境界。南京一位大学教授提出了“虚拟种树”的主张,少砍一棵树,就达到了种植一棵树的目的,如果切实改变了浪费树木资源的态度,其实就在现实中完成了虚拟的种树。虚拟种树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比如,节约一张废报纸、循环使用图书、少用餐巾纸等等。另外还要利用新科技,开发新材料,切实改变木材浪费使用的情况。因此,“虚拟种树”意识更值得提倡。

新绿化观的“三个要点”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专家所主张的新绿化观包含三个要点:

在绿化目的上,返璞归真,植树造荫。绿化,始终是实用第一,美化第二;造荫第一,造景第二;造荫追求实用,这是内容,造景追求美化,这是形式。所谓实用,就是要能创造树荫、遮阳蔽日,让道路、公共场所的环境能够适应人活动的需要。这个“实用”原则,也是“以人为本”原则。

在绿化景观上,树立新的绿化审美观念。新绿化审美观的主要内容是两句话:一是“树多就是美景”。二是“树老就是历史、就是文化”。国外许多城市,有空地便种树,路旁、街心、庭院、公园、景点等,到处绿树成荫,赏心悦目。一旦树立“树多就是美景”的绿化审美观,再去观看大片景观树丛、矮小灌木,你眼中原先的美便不复存在,甚至感到空地资源被白白浪费,生态环境在痛苦呻吟。树多才是实实在在的美景。陕西黄帝陵区覆盖着5000余株千年以上的苍松翠柏,这些松柏展现了历史的沧桑、文化的深厚。江苏连云港花果山上有一棵千年柏树,当地人编出了故事,称当年太上老君收服孙悟空时不小心把手杖失落到人间,长成了这棵树。这说明“树老就是历史,就是文化。”

在综合效益上,把生态效益放在突出位置,使绿化有利于水土保持,改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绿化是种树还是种草,只要做一个比较,就可以看到。有研究表明:

乔木和草坪的投资比例为1∶10,而产生的生态效益比为30∶1。在吸收颗粒物方面树木是草坪的3倍以上,而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功能则是草坪的5倍多。每公顷树木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6吨、二氧化硫300公斤,产生氧气12吨,滞尘量可达10.9吨,蓄水1500立方米。在夏季,树林往往比空旷地气温低3℃~5℃,冬季则高2℃~4℃。一棵大树昼夜的调温效果相当于10台空调机工作20小时。大自然的空调机是树林而不是草坪,树最显见的好处是可以遮荫,“顶上光秃秃,脚下烫乎乎”正是盛夏对草坪无声的讽喻。

此外,种树维护成本较低。树要人服务的时候很少,多数时间在忠实地为人服务,而种草的维护成本很高,一年四季人都要不停地伺候草皮。不仅如此,每棵树每年都要增长一个年轮,为我们创造和积累财富。而草呢?我们伺候它八百年,它还是草。

无论从哪方面看,都要见缝插针种树,点缀种草。种树生态效益好,种草生态效益差;种树维护成本低,种草的维护成本高;种树它为我们服务,种草我们为它服务;种树是积累财富,而种草则永远是草。

因此,新绿化观的实质内容,就是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果的“三统一”。注重社会效益,就是通过绿化改善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让群众行路和游客游玩不再遭受烈日炙烤之苦。

打造林荫大道让城市成为“森林海洋”

专家提出,新绿化观的操作思路十分简单,就是“打造林荫大道”。路到哪里,树就栽到哪里。凡是用于人们步行、骑车的路,比如马路的人行道、庭院道路、景区道路,能栽树的都要栽树,树长成之后形成绿树成荫的效果。

城镇内的各种广场,包括文化广场,也要适当种树,使这些广场不仅晚间可以用于健身娱乐,在炎日高照的白天也能让人在树荫中散步游览。

因此专家希望,凡能种树的地方都要种树,花草用于点缀;凡是种树要多种枝繁叶茂的树种,那些所谓的景观树种不能成为城镇绿化的主打树种,甚至也不能成为园林绿化的主打树种。殷切地期盼我们的城镇努力形成这样的景观:每条人行道都是林荫道,每个住宅小区都绿树成荫,每座城市都是森林海洋。至于所种的树会不会破坏城镇路面、影响地下管网、妨碍沿街住家采光、影响仓库湿度等,这些技术性问题多听专家意见。

专家特别说明,提倡“打造林荫大道”,并不等于提倡种大树,现在大小适中,长成之后枝繁叶茂就行。不等于提倡种野树,不能到深山老林去挖树,不能随意到外地买树,应尽量选用本地树种。也不等于提倡种贵树,有条件种贵树当然可以,没条件不应刻意追求,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当然还可以与发展经济相结合栽种枝繁叶茂的经济树种。有些城镇绿化种树,总觉得树越大越好,越贵越好,千方百计从山里或者外地购进大树、老树,美其名曰“大树进城”。然而“人挪活,树挪死”,大树移植成功不易,导致大量的大树、老树死亡,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一些人偷树贩卖,破坏山区林木,损害国家整体生态效益。

城市绿化应因地制宜科学决策

实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科学家提出了“城市林业”概念,就是要把森林引入城市,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防治环境污染,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所以,发展以乔木为主,乔、灌、花、草相结合的拟森林环境,是城市绿化的主要内容。树、花、草是城市绿化中的三要素,均是城市绿化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但要因地制宜,设计绿化要采用相应手段,以获得最佳生态效益和园林景观效果。

各级政府、城市管理层及园林专家要深入研究和重新审视城市绿化工作,树立“树多就是美景,树老就是历史”的理念,提高对城市绿化以荫为主的认识,在绿化中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科学决策。

首先,城市绿化建设必须改变观念,精心设计。分析当前城市绿化的现状,最大的误区是为了美观而种树,随处可见在水泥板的包围中种一棵树,建一花坛等,给人一种造作的感觉。要走出误区,就得从根本上改变观念,将森林引入城市。从设计上把关,抛弃陈旧思路,参考当地的生态特点,大胆地、大手笔地把森林生态建设设计到城市绿化建设当中,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佳的效用。也就是充分利用空间,凡是能种树的地方都要种树,无法种树的地方再用花草点缀;凡是种树就要多种枝繁叶茂树冠大的树种,景观树种只作点缀,不能喧宾夺主;凡是本地有的树种尽量选用本地树种。而对于设计人员来说,且不可把设计仅仅当成是在图纸上作画,更不能只重视“艺术性”而忽落了其他的功能性。也不要为了迎合少数人的心理去做违心的设计。

其次,城市绿化建设要合理选择树种。城市绿化建设主要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因此不应仅仅追求美观,甚至只要能种活就好。应考虑的是让其发挥最佳生态功能,所以应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尽可能地以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为主,辅以能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外来树种。使乔、灌、草相结合的人工植物群落模式形成最和谐的生态关系,能达到理想的绿化、美化、净化效果。合理进行植物种植结构的有效配置,是实现绿化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基本手段。植物种植结构的有效配置与植物自身的生理特性及种植地点的自然特性是紧密相关的,能够形成植物合理有效的配置,会使绿地整体长势良好,发挥理想的生态效益,同时更会节约维护费用。

同时,要努力营造接近自然的生态。每个生态系统都有其自身的新陈代谢和能量循环的功能和规律,最接近自然的生态才是最好的生态。因而要努力营造接近当地自然的生态,尽可能减少人为破坏,改变以往总是把杂草除尽,把地扫得干干净净的做法,适当保留杂草与落叶,让森林自我调节,这样既营养了森林,又丰富了植物种类多样性。同时也增强了森林的抗灾和抗破坏能力。

此外,还必须加强城市绿化设计的规范化管理。长期以来城市绿化设计对绿地的生态效益基本不予考虑,只重视单一的景观效果。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设计入手,在提供设计条件时就要对生态效益的设计提出明确的要求。城市绿化生态效益量化分析研究的是园林植物及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性和生态适应性。生态功能性包括释氧、吸收二氧化碳、蒸腾吸热增湿、滞尘、减菌、减污、涵养水源、防风固堤、保持水土、储存能量等。生态适应性包括耐阴、抗寒、耐盐碱、抗污、耐旱涝、抗病虫害能力、自肥能力、植物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的相互适应性等。

只要下力气,动脑筋,想办法,把造荫、成荫作为城市绿化的前提,就一定在不久的将来,使城市形成这样的景观:每条人行道都是林荫道,每个住宅小区都能绿树成荫,每一处地方都是绿的海洋。

本报记者 姬恒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