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宁夏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 正文

银川市:垃圾分类正成为银川人的生活习惯

发布人: 文章来源:银川日报 阅读量:

我要打印         关闭

目前,我市垃圾分类试点已覆盖33个居民小区、1所大专院校、5所中学、6所小学和5处公共场

“这个袋子是专门装汽水瓶的,现在分类处理垃圾已经成习惯了。”4月27日,金凤区区建小区居民毛福萍带着垃圾分类二维码钥匙扣和已经分类好的垃圾,来到小区回收点兑换积分,通过扫码积分,她已经兑换过油、盐、醋等许多小礼品。像区建小区这样的垃圾分类试点小区,我市已经建成33个,资源垃圾、餐厨垃圾、有毒垃圾、一般垃圾四类收集系统正在形成。

居民垃圾分类意识越来越强

银川市城管局垃圾分类办公室副主任王新宁介绍说,结合银川市民家庭资源垃圾积攒周期,每10天到15天工作人员就会到试点小区开展资源垃圾换物活动。居民家中的资源垃圾称重、计量后可获得积分,积分夏天可兑换蔬菜,冬天可兑换洗洁精、抽纸等生活日用品,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目前我市垃圾分类二维码用户达9000多户,总积分100多万分。

除了通过积分互动,“小手拉大手”活动也让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越来越强。“在学校我们学到了垃圾分类的知识,回家我就和妈妈一起把垃圾分类放好。”张紫轩是西夏区第四小学的学生,同时她还是一名红领巾志愿者,每天利用上下学时间捡拾学校周围的垃圾。学生通过学校的垃圾分类一体机,不仅可以学到了垃圾分类知识,还可以通过垃圾分类赚取班费,获得积分等。

截至目前,我市垃圾分类试点已覆盖33个居民小区、1所大专院校、5所中学、6所小学和5处公共场所,进行各类宣传600余场次,“垃圾换物”兑换活动360余场次,发放宣传册6万余份,试点区域覆盖居民10万人、师生3万人。

变废为宝把垃圾变为资源

在位于金波南街的西夏区垃圾转运站记者看到,分类后的垃圾在这里变废为宝,变成有机肥料、金属等各类再生资源。王新宁说,在这里垃圾被继续分类,资源垃圾被按照材质、颜色等要求进行细分类;有毒有害垃圾进行单独分类存放,规范管理,防止污染坏境;回收后的旧衣物进行分类、清洗、消毒,按照季节、性别在分拣中心分类整理后交由相关部门进行捐赠,对不能捐赠的废旧衣物,联系专业厂家,制作大棚保温被及家具包装物。

同时,垃圾转运站还是一个餐厨垃圾“变废为宝”的展示中心。“比如说夏天大家都爱吃西瓜,吃完的瓜皮怎么办?只要放一些红糖、一些水就可以制成环保酵素。”工作人员赵辉一边操作一边向记者介绍,“环保酵素不仅是天然的清洁剂、洗衣剂,还可以除臭,疏通马桶。每次进小区、进校园展示,居民和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据了解,市城管局对全市243座公共卫生间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开展餐厨垃圾制作酵素工作,并通过宣传向市民普及相关知识。

据了解,自2015年7月以来,通过垃圾分类,我市共回收废旧鞋帽50多万件,纸类210吨,金属、电器30余吨,餐厨垃圾80余吨,制作有机肥料8吨,垃圾变资源。

智慧城市助力完善垃圾分类体系

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展示了这样一组数字,银川市目前三区城镇共有常住人口125万人,日均产生生活垃圾1230吨(高峰期达1900吨),2016年全市共处理生活垃圾45万吨,这个数字还在平均每年以8%的速度递增。2013年年底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入运行后,生活垃圾处置方式主要以焚烧发电为主,无害化填埋为辅。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不仅是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更是变废为宝、变垃圾为资源的双赢。

银川市城管局局长邱志军向记者介绍道,根据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关于垃圾强制分类的要求,到2020年省会首府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35%以上的总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市将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参与、企业运作、全民互动”的原则,通过购买服务的手段,推行垃圾分类市场化运作。同时,把垃圾分类同“互联网+”“智慧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在今明两年建成的500个智慧小区,分步投放智能垃圾回收箱,在垃圾分类大数据平台纳入智慧城市的同时,整合资源,与中兴智慧产业公司对接,完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今年,我市计划引进垃圾分类专业企业,建立两处资源垃圾集散中心。到年底,争取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