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银川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在统筹市域规划和管廊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结合老城区改造和新区建设慎重选择并确定了10个试点项目,计划投资37.64亿元,建设10条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并将应用数字化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对管廊进行管理。
地下综合管廊不但解决了“马路拉链”的问题,还能够快速准确地发现问题并进行修复。同时,我市高标准处理的一级A再生水,也将通过地下综合管廊得以利用,最终实现再生水进入居民家中,成为清洁用水,减轻城市用水负担。
分仓布线确保管线安全
地下综合管廊是城市的“超级大动脉”,它给城市带来从内到外的活力。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地下管线建设规模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日益凸显。一旦天然气管线或是给水管道发生泄漏,就有可能对整个地下综合管廊的安全构成威胁。
银川市市政建设和综合管廊投资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郑丰波说,即将完工的怀远路(兴州街-宁朔街)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分为了污水仓、电力仓、综合仓、燃气仓4个仓室。4个仓将分别安装污水、高压电缆、给水、热力、通信等管道和管线。管廊里还设有消防、通风、排水、照明、监测和控制系统等。
郑丰波介绍,管廊内部有检测和控制系统,如果哪里有问题可以最短时间内发现,仓室非常宽敞,工人可以在里面长时间工作。综合仓空间是最大的,也为今后城市发展需要增设线路预留了空间,综合仓可以容纳一般小型专用维修车辆通过,维修工人可以乘坐车辆快速到达指定地点。
市政管线纳入统一管理
据了解,市内市政线路大多是“谁用谁投资,谁拥有谁管理”,各种管线各自开工,导致地下管线老旧、容量不足,管线权属众多,且存在多头管理与无人管理并存现象。“随着城市建成区的不断扩展,路灯管线经常遭到施工单位的破坏,一根线被挖断,就会造成一公里的路灯不亮。”银川市住建局路灯管理处副主任雷忠智说,管线长期以来由不同的部门管理,铺设多年后容易出现位置不清,施工单位不按规定操作,将管线挖断会影响居民正常生活。
综合管廊的出现一改过去“各自为政”的局面,将现有的市政管线纳入统一管理,避免了管线因施工而遭受破坏。
再生水有望接入居民家
据了解,我市将在金凤区建设主控制中心,在西夏区及兴庆区分别建设副控制中心,预计2017年年底投入使用。三个控制中心,能依托智慧银川大数据平台,全面实现管廊管理的数字化控制。
地下管廊还可通过与智慧银川大数据对接,对公共资源进行分配预估,比如对天然气的供需峰值进行预估、对自来水或供暖管道更为科学地组织分配。今后随着管网的完善,再生水有望进入每户家庭,成为市民家中的生活清洁用水和绿化用水。
本报记者 李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