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宁夏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 正文

俯下身来干事业迈开步子求发展

发布人: 文章来源:银川日报

我要打印         关闭

“4+1”城市道路机械深度清洗模式让银川更美丽。

打造智慧城管平台,服务宜居银川建设。

精细保洁,呵护凤城银川美丽环境。

实施公厕革命,打造星级民生服务窗口。

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开启资源化回收利用新纪元。

直运生活垃圾,夯实民生设施建设基础。

 

银川,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如今,她又以“丝路明珠魅力银川”的全新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绿色、高端、和谐、宜居”的城市发展理念,对城管环卫部门来说至关重要,事关行业发展方向和长久之计,必须突出精细化和智慧化,以“细致、精致、极致”为要求,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把精之又精、细之又细的管理触角延伸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在这项必须高质量甚至超标准完成的事业中,城管人责无旁贷,更敢为人先。五年来,从倾力打造的全新环卫作业模式,到逐渐铺开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以人性化管理为导向的“721”理念,以及彰显智慧化管理特色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包括涉及更多城市管理细节的渣土治理智能管控、立体化空间整治、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模式改革、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利用等,每一次改革和创新,都在向高标准的长效目标靠近。

精细是工作标准,也是工作态度

近年来,银川市城管环卫部门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加大环境治理。以控制城市道路扬尘为重点,按照“先空中、后路面,先立面、后平面”的顺序大力开展机械清扫、洒水降尘、道路清洗作业。着力推行《银川市道路清扫保洁标准》《银川市公共卫生间管理规范标准》《银川市道路清洗保洁机械化作业规范》等系列制度,保证城市主次干道、高速路与高架桥等路段每天清洗不少于1次。全面推广“冲、洗、扫、收”加人工保洁的“4+1”环卫作业模式,道路清扫保洁由人工作业为主向全城机械化、半机械化清扫转变,实现城区主干道机械化清扫全覆盖,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90%以上。其中,道路清洗作业保证在夜间12点到次日凌晨5点间完成,一级道路每天清洗1次,二级道路每周不少于3次;洒水(喷雾)降尘作业则在每天的上午7点、9点、11点,下午1点半、4点前完成,且不少于5次。全力保障市内主干道路干净整洁,降低空气中的浮尘,改善城市道路通行环境,让大家舒心惬意地生活。针对冬季和气候突变,适时调整机械化作业方式,增加喷雾降尘作业频次,加大人行道保洁,减少和消除空气雾霾。成立快速反应小分队,及时发现和高效处置污染源,清洁污染区域。

公共厕所的服务标准,反映着一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在银川,厕所革命所带来的便捷和福利,已经深入大街小巷。辖区内免费开放的281座公厕实行不间断督查,确保开放时间和“跟进式保洁”,达到无蝇蛆、无尿垢、无杂物、无灰尘、无异味标准。公厕管理员统一着装挂牌上岗,厕纸、洗手液免费不间断供给,以规范化、统一化、人性化的优质服务树立银川公厕文明窗口形象。在今年的TMF智慧城市峰会期间,仅用了20天时间,就在国际交流中心户外建起了2座星级公厕,并补放了80个绿色环保耐用型垃圾桶,公厕整体美观大方、特点鲜明,夜间亮化后更是形成一道亮丽景观,赢得了中外嘉宾的称赞。

智慧化让城市管理“耳聪目明”

在城市管理工作模式不断改革创新的今天,智慧城管平台的建设,无疑为及时发现和处置城市疑难杂症增添了一只有形抓手。“一级监督、两级指挥、三级考评、四级联动”的管理模式,围绕着以监督轴和指挥轴这两个轴心运转。按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派遣问题、及时处置问题”的工作要求,分解落实责任,切实强化考核,不断完善机制,加强与辖区政府及相关协同办公部门的工作联系,构建起市为主导、区为主体、责任单位为依托的新的城市部件管理模式。自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20日,银川市城市管理数字化监督指挥中心共立案受理案件105316件,应结案10.25万件、结案10.08万件,结案率达到98.35%,其中信息采集监督员上报10.61万件、12319热线投诉128件、视频监控立案870件;处置率100%,按期处置率96.01%;挂账237件,挂账率0.33%;未结案1706件,按期结案率93.9%;返工2406件,返工率2.29%;信息采集监督员现场自行处置6.46万件。高效的城市部(事)件综合管理,提升了城市居住市容环境质量,更筑牢了国家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品牌评测基石。

随着智慧银川建设不断深入,以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智慧城管平台,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信息融合、智能感知、智能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互联网+城市管理”智慧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构建一个智慧的城市管理应用平台,通过资源整合、技术创新、功能拓展,构建以基础服务、数据交换、GIS共享服务、统一GPS监管、统一视频监控为应用支撑,以数字城管、应急指挥、队伍管理、网上办案、决策辅助、行业监管、便民服务为主要功能的统一的智慧城市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单点登陆全面监管。城市管理要素的智能化,由主动管理到自动管理,深入推动着银川市城市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综合化大城管格局方向转化。

以信息化手段为基础的城市管理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合理。以综合考核评价和奖惩为抓手,建立起党委决策领导、政府监督指挥、部门协调运作、市民广泛参与,各有关方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的城市管理新格局,进一步提高了各级城市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城市“面子”就是百姓面子

关乎城市“面子”的问题,也是百姓的面子问题。五年来,银川市渣土治理、无烟烧烤炉具的推广使用、城市立体空间治理等工作稳中有新、稳中有进,在解决城市“面子”的问题上严抓狠打。

2017年8月1日起,渣土费执行第三方评估及不予减免制度,强化了建筑工地和建筑垃圾(渣土)消纳场两个源头治理,对续建、新建工地实施台账管理,做到了一个项目一个管理方案,不达标的不许开工。严查施工工地是否密闭、出入口是否硬化、车胎是否冲洗干净、车身是否整洁、车顶是否盖好密闭、运输证携带及监管人员倒班是否在位履职。对已审验通过备案的20家企业360辆旧改渣土车和210辆新购渣土车发放了《银川市建筑垃圾处置证》,增挂了渣土运输专用号牌,车顶安装了标示顶灯,严格实行了渣土运输公司化、法人化、运输密闭化、车辆管控智能化。

在全市530家烧烤店推广使用无烟环保烧烤炉具,对符合标准的烧烤店进行无烟炉具购置现金补贴。目前,全市已有329家烧烤店使用了无烟烧烤环保炉具。同时,持续对户外广告和楼顶大字规范治理。全市12纵23横街(路)的楼顶大字、一点多牌、工地围挡,均已得到规范、整治和清理,共计拆除182处共计3.79万平方米户外广告,及时消除了视觉污染。此外在三区试点的6条严管街,推行市容、门头牌匾、环卫保洁一条龙管理,并逐步向县城拓展。

生态可续发展方能常葆绿色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城管系统贯彻落实“绿色、高端、和谐、宜居”发展理念的有力抓手,也是现代城市发展必然要跨过的一道坎。目前,已在33个小区、1所大学、5所中学、6所小学和5处公共场所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机制。同时,全面启动了银川市垃圾分类“互联网+资源垃圾”回收模式。到现在,已回收旧衣物80万件、纸类资源垃圾210吨、废旧金属和电器30多吨;建立二维码关系居民已达1.75万户,收集厨余垃圾160吨并制作成有机肥16吨,得到广大居民的认可。利用厨余垃圾制作的环保酵素,已被应用到全市281座公厕祛除异味,收到良好效果。

2017年1月1日,《银川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走在了全国城市前列。按照“边干、边完善、边提高”的原则,依据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关于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银川市垃圾分类工作制定了近、中、远期规划,实现由分类试点“进小区、进学校、进公共场所”向全社会和全民发展,2017年底完成银川市城区资源垃圾回收覆盖50%目标,2018年实现全覆盖。有序做好居民小区厨余垃圾定时定点回收工作,继续完成银川市垃圾分类“教育、培训、示范、分拣和资源化利用”五位一体中心建设。先期在全市1037个小区和大型综合农贸市场引进厨余垃圾和尾菜加工利用新技术,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典型引路和迅速普及的前期工作。

未来计划以PPP合作模式投资5.47亿元,在闽宁产业园区建成一期10.17万平方米、年处理能力达150万吨的建筑垃圾资源中心,实现绿色建材生产应用、固弃物循环经济、环保科普教育和工业旅游四大功能,推进我市尽快成为全国建筑垃圾资源循环利用绿色产业示范城市。

我们坚信,坚持疏堵结合,正确处理繁荣与市容、大义与小利的关系,打造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城市管理新模式,一定会为老百姓创造一个幸福宜居的城市环境。让水面、沙滩、林地更加亲近市民生活,为推进“丝路明珠魅力银川”建设贡献城管力量。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