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红寺堡,令人惊喜连连。
初冬时节,这座移民之城舒展出一幅城乡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功能性建设提升的城市,景色宜人的美丽乡村,把城乡协调发展的红寺堡故事推向新的高潮。
湖水悠悠,罗山依旧。城乡共进、融合发展这曲雄浑乐章响彻云霄。
不断延伸的市政公路,高质量的安居工程,如火如荼的项目建设,扑面而来的文明新风……红寺堡区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洪流中勇立潮头,争做先锋。
今年以来,该区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目标,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全面实施城乡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标志性建筑、小城镇、美丽乡村和社会性投资项目等建设,既推动了红寺堡区整体功能的提升,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乡发展格局,既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问题,又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使城乡建设大发展,城乡面貌大改观。截至2017年11月,城区规划面积扩大到18.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30.6%,城市绿化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5%、39%,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为95%,污水处理率为87.7%,路灯亮灯率达98%以上。
“规划先行” 撑起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跳板
近年来,红寺堡区立足“生态立区、移民城市”特色,坚持“规划先行,加快发展”的原则,初步完成了红寺堡区“三规合一”和“多规融合”工作,城乡建设、排水、供水、供暖及土地利用正在修编完善。按照自治区村镇建设的总体安排部署,扎实推进重点镇和中心村规划编制工作,促进小城镇和重点村功能提升、协调发展。紧抓自治区实施清水河流域产业带机遇,进一步完善城乡服务功能,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功能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美丽乡村及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小城镇建设5类24种重大项目纳入清水河流域产业带建设范围。
“河润泽及” 让公共服务的阳光遍洒城乡
连日来,在红寺堡区一些主要街道,一台台大型摊铺机轮番作业,满载沥青混合料的运输车辆来往穿梭……一场道路升级建设的大会战正在全面打响。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红寺堡区坚持把加强市政道路建设作为造福广大人民群众、提升城市功能、拉动投资和消费的有利举措,全面推进城乡市政设施一体化建设。近年来,城市建成区路网规模逐步扩大,“八路十街”建设规划基本完成,33条街巷总长约144.7公里,配套给排水138.44公里。
位于吴忠市红寺堡区宁夏移民博物馆后方,一座仿古木外观的新建公厕被绿树环绕,与周围的建筑物相呼应,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有了新的公厕,上厕所方便多了,这可给俺们老百姓办了件好事。”家住红寺堡城区的马利民对红寺堡区新建公厕的举措赞赏有加。
老百姓需求什么,公共服务的阳光就洒到哪里。近年来,红寺堡区坚持把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从完善供热设施、供排水管网、污水处理、环卫设施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城市服务水平,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累计建设换热站14座、供热管网总长度为59.2公里,供热面积由原来的24万平方米增加到154万平方米,有效提高了该区供热覆盖率。公厕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建成29座,开放23座,基本解决了入厕难的问题。建成垃圾中转站6座,杜绝了垃圾二次污染,实现了垃圾管理科学化、正规化。建成第一污水处理厂、第二污水处理厂,启动实施第二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作,将实现全城污水的无害化处理,对改善环境、防止污染具有积极作用。逐步完善公共设施,提高城乡居住环境,让广大老百姓更多、更实惠享受城市建设发展成果。
“心系农村” 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水泥村道干净整洁,巷道纵横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树葱葱……近日,走进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之中。在玉池村生活了十几年的村民金学萍说:“环境美起来了,大家的思想觉悟也提高了,现在不仅将自己家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连同家门口的村道都每天打扫一遍。”
近年来,红寺堡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小城镇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美丽村庄自2013年实施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98亿元,实施了朝阳村、龙兴村等28个美丽乡村建设,配套实施村庄道路、给排水、路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工程建设,努力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2017年,计划投资1.12亿元实施玉池村等6个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目前已整合资金5458万元。2014年打造柳泉小城镇建设示范点以来,累计投资1.1亿元建设改造商住楼、道路工程、排水管网、路灯安装、场地硬化、供暖管网铺设和污水处理等项目,完成建筑节能改造9547平方米、绿化9000平方米、安装路灯209盏、铺设给排水管道5.75公里、建设文化广场1座、公厕1座。2016年,投资2514.6万元实施大河乡小城镇建设,重点实施商业楼(一期)和市政基础设施(一期)工程,概算总投资2199.89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744万元。累计铺设公路排水管网4公里、通讯线路改造600米、电力线路地埋1.5公里,基础设施项目前期设计、规划、土地审批等已完成;社会投资项目已完成楼体主框架建设。
“安居乐业” 倾力托举老百姓的安居梦
7月13日,雨夜。红寺堡区贫困户马应芬一家睡得格外踏实,要是以前,他们一家三口只能担惊受怕地挤在家里唯一一张还算坚固的老式木床上,生怕被垮塌下的碎瓦砸伤。“感谢政府让咱住上了好房子。”马应芬说。
为民解难题、谋福祉,提升百姓幸福指数,是政府改善民生的落脚点。红寺堡区抢抓国家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机遇,结合移民地区特点,积极争取自治区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力度,实现红寺堡困难群众住有所居的梦想。保障性住房工程实施以来,累计投资2.26亿元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751套13.6万平方米,累计为1.76万户6.3万人发放住房租赁862.03万元。积极稳妥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2015年以来,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3803户,项目总投资17.87亿元。使居民从狭小的棚户区搬到了宽敞明亮、服务设施齐全的住宅小区。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2014-2015年累计投资2397万元对建兴小区、恒馨园小区等7个老旧小区外墙保温、楼顶防水、小区道路等工程进行改造,改造面积达17.6万平方米,有效改善了老旧小区人居环境。按照“乡镇牵头、部门监管、人大监督、村民参与”的模式,改造农村危房8966余户,改造率达60.7%,受益少数民族群众达2万余人。2017年危房改造项目目前已开工建设1769户,验收合格1600户。
“华丽转身” 群众点赞城乡环境卫生“变脸”
近年来,红寺堡区结合“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大整治大绿化工程”“创卫”和“创城”等活动机遇,集中力量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城乡环境卫生持续改善。按照《环卫工人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加强对道路清扫保洁工作的日常督查管理,严格按照月抽查、季度检查通报、半年奖惩、年度考核等制度进行监督考核。采取“早晚两扫全天保洁”制度,明确责任,高标准完成清扫任务。扩大城区机械化清扫面积,投入大型洗扫设备对罗山路、六盘山路、金水街、团结街等主要路段实施机械化清扫清洗作业,每天3辆清扫车上路吸尘,2辆洒水车不间断对路面冲洗,提高了道路保洁标准,有效降低了扬尘污染,减轻了环卫工人工作量,城区机械化清扫率达到75%。
走进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团结村,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马路上,孩子们快乐地玩耍着,老人们惬意地坐在门口拉着家常。自开展农村环境整治以来,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环境整治,路边两侧的垃圾没了、苍蝇少了,出门大伙儿心情也好了,环境变干净真是好啊!”看着生活环境一天比一天好,村民马兰花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