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住上了楼房,居家环境得以改善,还有了养老金;不但流转了土地,还能在家门口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家庭……银川市兴庆区通过一系列项目,让城乡居民感到幸福,就在身边。
眼下虽是数九寒天,但对于家住兴庆区燕翔家园的陈金玉老两口来说,除了家里热乎乎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想都没想到,现在不但住上了楼房,还有养老金。”75岁的陈金玉是大新镇友爱七队的村民,一辈子务农的他,在农村的自建平房一住就是40多年。环境脏乱、取暖靠烧煤、没有下水……令老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兴庆区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下,去年陈金玉告别了过去的老房子,搬进了10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居住环境的改善让他感慨万千。“现在居住环境没得挑,家里还是地暖,外面不管多冷,屋里面都非常暖和。”老人高兴地告诉记者,他和老伴每月还有3000多元的养老金,这样的生活着实让他幸福满足。
和陈金玉老人有着同样感受的刘长金也是一位从农村村民变成社区居民的住户。和记者聊起来,刘长金话里话外离不开幸福二字。“楼房的暖气烧得好,屋里进来热乎乎的。平时买菜也方便,闲了到广场上的健身器材处活动活动,对我们老年人来说真的是挺幸福的。”
据了解,自2013年开始,兴庆区通过积极争取中央棚户区改造专项资金,先后启动实施了12个康居工程项目。2016年底,300多万平方米的新建楼房在兴庆区拔地而起,彻底改善了2.5万户居民的居住环境。2017年开始,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兴庆区又回购了由市住建局承建的5万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为的就是让更多老百姓生活得更幸福。“棚户区改造,我们征求群众意见进行户型设计,在回购安置房时,对房屋进行严格把控严格验收,让老百姓住得舒适、安心。”兴庆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项目办主任曹阳告诉记者。
在提升城镇居民幸福指数的同时,兴庆区还通过农村社区化建设,扶持老百姓就业增收。45岁的郝学玲是通贵乡通贵村的村民,这两年,通贵乡大力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郝学玲流转了家中的土地,还在社区里当起了保洁员,两份收入让她觉得如今的生活很充实。“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出去打工没有优势,所以在小区做保洁工作,这样上班方便还能照顾家,挺好的。”
据了解,今年兴庆区将高标准推进城市建设,投入3.8亿元实施棚户区改造,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计划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