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城市空间无序蔓延、景观风貌缺乏活力、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正日益影响着城市的健康发展和百姓的正常生活。2017年,银川的城镇化率达到75.7%,进入了“城市病”发作高危期,由“城市病”带来的自然环境和植被景观破坏、城市交通和城市功能紊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银川市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2月13日,记者从银川市规划管理局了解到,编制历时6个多月的《银川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总体规划》(以下简称《“双修”规划》)目前已通过专家评审会的评审。
空间规划一盘棋
2017年,银川市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在此期间,银川还被住建部列为全国第一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截至目前,全国共有58个“城市双修”试点城市,57个“城市设计”试点城市,银川是17个双试点城市之一,在西部城市可持续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典型示范意义。银川市规划管理局规划科负责人陈睿告诉记者,《“双修”规划》因地制宜地引入了银川空间规划一盘棋的规划思路,又结合“城市设计”工作引入精细化规划管理的理念,这是银川在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创新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次有益尝试。
据介绍,《“双修”规划》在一张蓝图(空间规划)的两个层面(即生态空间、城市空间)上开展了生态修复系统、城市修补系统两个系统的规划。生态修复系统层面,研究人员对生态空间内的山体、水体进行修复和管控,优化布局城市绿地。城市修补系统层面,研究人员对城市空间内的建成区进行了更新织补和品质提升,历史文化、城市风貌、交通出行、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公共设施等都将迎来系统的修补。
在划定规划期限的同时,还划定了规划范围。研究人员将目光锁定在银川市辖三区,未来银川将重点做好中心城区和滨河新区的城市修补,同步推进中心城区、滨河新区及其周边协调区域,包括与城市紧密相连的山、水、田、林、湖、湿地等自然环境,都将开启“双修”模式。
银川将用3年时间,实施一批“城市双修”工程项目,使“城市病”得到有效缓解,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城市功能和景观风貌得到明显改善。到2030年,银川将全面推广系统性的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工作。
生态修复提颜值
按照城市生态有机循环的理念,《“双修”规划》构筑了“四纵三横两片区”的全域银川生态格局。
四纵:即贺兰山生态廊道、黄河生态廊道、汉延-惠农渠生态廊道、阅海滨河生态廊道。黄河生态廊道承担着水源涵养、生态保护、阻隔沙漠等功能,是银川市重要的生态景观带;汉延渠生态廊道是南北向重要生态廊道,同时连接着沿线水系和成片林地,是银川重要的绿化隔离带;阅海滨河生态廊道作为银川老城和新城之间的隔离带,连接诸多湿地湖泊的生态景观轴,是承担银川休闲游憩、生态保护、防洪排涝等功能的中心生态廊道;贺兰山东麓生态廊道是西部地区生态廊道与屏障。
三横:即北郊生态廊道、中心生态廊道、宁东生态廊道。北郊生态廊道与中心生态廊道既是连接东西部生态走廊,同时也是银川市的城市绿化带和生态隔离带,围合形成银川市生态保护圈;宁东生态廊道是隔离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生态廊道,结合公路铁路绿化和水系建设,形成西南部沙漠化治理的重要生态廊道,在水资源调配、生态环境建设、缓解环境污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两片区:即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白芨滩自然保护区。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银川重要的生态屏障,未来将加强林地养护、防风固沙、整地造林、抚育幼林。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荒漠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为主要保护对象,将构建适宜本地的沙生植被生态系统,稳定现有的荒漠草原生态系统。
按照“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目标,研究人员分别为水体、贺兰山山体、绿地开出了修复“药方”。有了这副“药方”,银川的自然山水架构就可以提高“免疫力”,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就可以得到恢复。
在绿地修复方面,银川将构筑城市生态屏障,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实现“望得见贺兰山,看得见黄河水,记得住塞上江南风情”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成28701公顷生态廊道,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41平方米,绿地率达到35.85%。中心城区的点状公园、带状公园、小微游园、主题公园将为银川人营造“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生活环境,中山公园、西夏公园等城区老旧公园也将完善景观绿化建设,提高增绿品质。
2018年,银川市规划管理局将打造绿色城市列为重点工作,通过改造提升9处郊野公园为市民休闲游乐的文化艺术中心。此外,还将对城市低端市场、旧铁路、旧厂房等进行梳理研究,充分挖掘可改造搬迁低效用地,逐渐提升城市绿道和慢行系统规划建设。这些举措都将提高城市的整体服务水平,让百姓享受到更为便捷的生活服务。
城市修补增内涵
《“双修”规划》兼顾城市规划,也不忘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分别从城市风貌、城市文脉、城市公共空间、城市交通、城市功能五个方面开展了现状研究,提出了城市修补的管控方法和修补策略。
在城市风貌的修补计划中,银川将从城市空间形态和天际线修补、城市设计和旧城更新修补、城市及建筑色彩的修补、城市夜景照明修补四个方面提高城市的整体风貌。其中,阅海商务区界面、览山公园看贺兰山界面、滨河新区沿黄河界面、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等重点区域,近期将对天际线进行统一控制。为了让银川人看得见贺兰山,沈阳路、贺兰山路、北京路、长城路、宝湖路等五条主要观山廊道及若干次要观山廊道将得到统一控制,为银川人留住观山视廊。银川火车站片区、银川大团结广场片区、新华商圈区域及重点地块、贺兰山路(正源街—丽景街)的城市设计,将从城市细部和重点片区提高城市整体风貌。
在城市文脉的修补中,银川将逐渐打造(西塔)特色街区,整合利用宁夏省政府旧址、怡园片区的资源,改造(二毛厂厂房、宁光仪表厂厂房等)工业遗产,重新规划利用银新铁路、小南门货运站场等历史构筑物,通过一系列修补策略提升城市历史记忆承载空间,激发城市文脉活力,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修补计划中,银川将加大违法建设查处拆除力度,利用拆除违建、腾退搬迁市场用地积极拓展公园绿地、城市广场等公共空间,完善公共空间体系。通过开放超大街区,利用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里的道路,开放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
在城市交通修补计划中,银川将通过构建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快速通道,逐渐完善城市道路网络,从而提高城市交通运力。智能道路交通管理系统、智能公共交通管理系统、智能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的综合利用,将让银川人提高智能交通的体验感,让出行更舒畅。
在城市功能修补规划中,银川将通过基础设施修补、教育设施修补、医疗设施修补、老旧小区改造提高百姓的生活品质。按照规划,到2020年,城市供水普及率将达到100%,燃气普及率将达到99%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将达到95%,再生水回用率达到30%。
结合《银川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规划》,2018年银川将开启垃圾转运站、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园区、生物质处理中心等项目的建设,这些建设将不断完善城市下游功能,为提高百姓生活便捷度带来更高的公共服务。(记者 高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