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宁夏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 正文

银川市:绘图方寸间起高楼 老规划人用匠心为城市“调色”

发布人: 文章来源:银川晚报

我要打印         关闭

退休后的是亚明,仍不忘关注城市规划发展。

 

“一条街上两栋楼,一个警察看两头,一个公园拴俩猴,一辆公交慢悠悠……我刚到银川时,银川就是这样。”回忆起初到银川时的印象,80岁的老规划人是亚明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在是亚明等一批又一批规划人的笔下,银川这座西北小城,经过60年峥嵘岁月的洗礼,如今已是楼宇林立灯火阑珊。

回忆 从交付青春的那一年开始

1959年,从上海一中专学校毕业的是亚明服从分配,踏上了建设大西北的征程。那时候,是亚明不知道银川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银川什么样。从上海到兰州,又从兰州到银川,两天三夜,是亚明眼前的景象从片片绿荫变成大漠戈壁。“同志,请问宁夏建工局怎么走?”和是亚明同行的五人坐上银川最早的公交车,一辆解放牌敞篷卡车,从老火车站一路颠簸着到了目的地。

报到的第一个夜晚,是亚明沿着新华街一路向东漫步,街巷边偶有几间生意并不红火的小店铺,街面上飘来诱人的烧鸡味和茶叶蛋的香味。“青春也许就交付在这儿了。”是亚明望着人烟稀少的小街巷,深知这片不毛之地将是奉献青春的沃土。

当时的银川,城市建设百废待兴,城市规划从零起步。要拿起城市规划这个活,对于道路桥梁专业的是亚明是个难题。一个月一次的业务学习,给了他学习充电的机会。清华、同济等院校的同仁,教会是亚明如何调色绘图,处室老领导的循循善诱,让他博采众长。几年时间,勤学好问的是亚明在城市规划领域已能独当一面。后来是亚明先后调入原银川市城建局、原银川市城乡规划设计管理局等单位工作,见证了城市建设的每一步。

梦想 在城市崛起的沃土上耕耘

1958年到1977年这20年,是银川城市规划的不断调整阶段。“这20年,银川一共编制了13次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城市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是在新市区还是老城,我们一直在摸索。”是亚明告诉记者,这20年银川人上班在新市区、生活在老城,新市区和老城之间的银巴路坑坑洼洼,沿路是大片大片的耕地。新城那一头的原长城机床铸造厂、原银川涤纶厂、原银川二毛厂和原银川化工厂,承载了老银川人最厚重的记忆,也承载了是亚明满满的期许:“规划了老城又照顾不到新城,设计了新城又照顾不到老城。我们希望城市建设不再是两头重中间轻。”

1983年,《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6)》在前13版规划的基础上,第一次获得国务院批复。“老城被作为市级行政中心、文化古迹中心,新城被作为区级行政中心、工业中心。”是亚明骄傲地指着总体规划图对记者说,明确了方向意味着我们可以大刀阔斧搞建设了。一时间,解放街从东到西,平房变楼群,旧貌换新颜。鼓楼、玉皇阁被作为重点进行了设计修缮,宁园周边一并做了改造。鼓楼、玉皇阁街周边交通得到疏解,宁园周围的休憩绿地为银川人营造了舒适的开放环境。

无悔 用匠心雕琢城市美好

光阴留下的痕迹,在银川日新月异的灯火里,也在是亚明用心调制的色板上。说起设计规划图,是亚明热情不减:居住用地用黄色,行政办公用地用玫红色,体育用地用绿色,医疗卫生用地是紫色,沟渠湖泊用蓝色……每一种色彩或明或暗、或深或浅,都倾注着城市规划师们的匠心。是亚明说,“看着我们的规划图能建起一栋栋大楼,手中的铅笔就停不下来……”直到退休,是亚明仍然关注城市规划,关心着城市建设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2001年至今,银川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迎来高速发展期。2002年,国务院批复了调整银川市市辖区行政区划的申请,老城新城概念淡出视野,西夏区、金凤区、兴庆区屹立眼前。银川的标志性建筑银川市行政中心、宁夏图书馆、宁夏科技馆、宁夏博物馆、银川市文化艺术中心、银川国际会展中心等建筑拔地而起。伴随金凤区快速发展,银川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由兴庆区向金凤区转移。曾经贯穿于老城新城的银新路几经辗转变成了银新南路、银新北路,又扩建成为今天的黄河路、北京路。连接三区之间的交通路网四通八达,东西干道一路直逼黄河。

随着《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又一次获批,银川担起了“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的时代使命。银川在新一代城市规划者笔下熠熠生辉。如今,规划图用电脑设计配色,老前辈们口传心授的那套配色手法已成往事。

已到耄耋之年的是亚明,怡情于城市滨水之乐的同时,也感慨时代进步、岁月飞逝。他平静地告诉记者:“干了一辈子城市规划,城市越来越美好,我没给任何人任何工作留下遗憾,也算欣慰了。”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