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创业创新更容易
“企业开办一日办结”
“材料交到11号窗口,我再没操心,坐大厅里偶尔到前台签个字,就看着后台的人忙乎着。”9月5日,宁夏丰海和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王少华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办完了工商登记、银行开户、公章刻制、税务登记。这是王少华创业生涯中第一次办理各类登记注册手续,没有想到竟如此顺利。
他告诉记者:“10点钟开始办手续,半小时后就拿到了营业执照,银行开户、公章刻制在11点就办完了,40分钟时间办完税务登记。”
工商登记、银行开户、公章刻制、税务登记在内的企业开办手续承诺一日办结,将涉及审批、刻章、开户、缴税等5家单位的6个环节都整合到一条流水线上,这样的改变从今年2月开始。在这之前,银川申办一家企业大概需要5到6个工作日。
整合政务资源和企业资源,让工商登记、银行开户、公章刻制、税务登记集中于一个审批流水线上,不仅免去了企业往返周折、反复递交材料的麻烦,还一并解决了企业税务信息补录、银行开户不及时等问题,堵住了企业偷税漏税的风险漏洞。以行政审批改革为引领,“企业开办一日办结”的创新,破解了人民银行、各商业银行、国地税相对独立、各自办理的格局,打破了区域限制、行业分隔,实现了关键节点的管控和审批事项并联,为利企便民提供最便捷、最优质的服务。
经营计算机信息技术、软件系统集成和大数据处理的宁夏丰海和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代表着银川的新经济和新兴产业。“企业开办一日办结”改革为经济发展释放了源源不断的企业活力。
目前,已有超过2000家企业通过“企业开办一日办结”模式办理了企业设立登记,占“企业开办一日办结”模式运行以来设立登记总量的46.9%,累计为企业节省运营时间10455天。这一模式的创新,创下西北乃至国内工商登记的经典范例,也为银川营造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气象。
B 优化营商环境
“1+N”多证联办省时省力
“以前四个证照要交四份申请表、四套材料,质量负责人、企业负责人、法人身份证和学历证复印件这些材料都得重复提交。现在好了,只要抽一个号,在一个窗口交一套材料,接受一次审查一次勘验,就能领到多个证照。”说这话的是宁夏德昇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质管部负责人侯娟。
这两天,侯娟为公司办理了石油城燕庆店的药品经营许可证、二类医药器械备案、食品经营许可证、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手续。这已经是宁夏德昇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开设的第26家分店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侯娟享受到的是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的“1+N”多证联办福利,这一福利是今年以来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启的营商环境优化创新。
近几年,宁夏德昇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在银川迅速扩张,侯娟亲历了“四证一章、一日办结”“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的变迁。
侯娟体验到的“1+N”多证联办审批,背后是行政审批改革从物理性整合到化学融通式裂变的自我革命。药品经营许可证、二类医药器械备案、食品经营许可证、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手续原来涉及到的多个处室,现在按照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的运行脉络自发结合、重新设置。原本分散于6个业务处室的不涉及项目投资建设的44个前后置审批事项及15个企业和个人资质类事项统一归并到一个市场服务二处集中办理,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医疗机构、加油加气站、网吧、餐馆、药店等市场主体的个性化许可事项需求。
与“1+N”多证联办推行之前相比,这一创新已为市场服务二处的药店、网吧、加油加气站、电影院等经营许可事项减少办理工作日共计48个,减少现场勘验环节8个。目前,企业开办、市场准营、项目报批、施工许可、综合验收、企业项目服务6个方面已经全面推行“1+N”多证联办。
“1+N”多证联办背后,还有“一表通”创新、多证合一、69道便民“菜单”等各种改革举措。政务服务正伴随第二轮行政审批改革,紧跟市场节奏释放着便民化福利。
C 项目报批更高效
26天办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项目立项审查备案表、《建筑用地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四个证件,从递交材料到最后办出《建筑施工许可证》,我们只用了26天。”宁夏悦家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项目事务部经理赵涛对这26天记忆深刻。作为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宁夏的子公司,城市之光初昕苑项目的报批,省下的是宝贵的项目建设时间,留下的是对银川城市活力的不住赞叹。赵涛在万科已工作7年,曾辗转于成都、郑州、兰州等城市的万科分公司。他觉得,项目报批手续最顺畅的就属银川。
赵涛告诉记者,办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以前要跑人防、园林、交通、环保、地震、通信等多个部门。在银川,仅一个建设投资项目大厅30个工作日就能办原来3个多月才能办完的事。
在梳理了施工项目立项审查到施工许可的各个审批要素,银川市从项目立项审查、土地预审、规划报批、招投标手续、质量报监、安全报监、消防审图、施工许可等环节和事项入手,将国土、规划、安监等5个部门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审批、项目选址意见书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等9个事项及3名工作人员划转至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实现项目报批审批事项的集成审批。如今,建设项目按照施工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思路被分解为立项审查、施工许可、勘查验收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设立综合窗口。立项环节一键启动,施工许可和勘察验收就可以同时开启并联审批模式。
支撑立项审查、施工许可、勘查验收的,有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推出的银川市“多评合一服务平台”、银川市“多验合一”平台,还有即将上线的银川市“多图联审”平台。这些信息化建设,不但整合了散落在住建、规划、气象、通信、民政、水务、园林等多个部门的事项,还集中了42家中介机构的建设项目设计的环境影响评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等评估评价服务。
信息跑路,让建设投资项目报批在大厅内高效运转,在大厅之外拔地而起。这恰恰是“放管服”改革以问题为导向开启的银川创新。
D 政务服务下沉
24小时便民自助服务终端机测试
“我要开药店!我要开影院!我们要用这样老百姓最易读懂的语言,将政务服务下沉至基层。”9月5日,银川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网络技术安全处工作人员王进正在测试四台24小时便民自助服务终端机。
这两天,24小时便民自助服务终端机已经在三区政务服务中心和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测试。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许可、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备案、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经营店生产经营许可、个体工商登记等25项业务被作为首批审批事项,通过终端机下沉至县(市)区。
未来,24小时便民自助服务终端机将在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及商场、银行等公共场所布设,并将行政审批事项、公共服务事项、便民服务逐批下沉,为银川打造“15分钟高效便民服务圈”。
市民在家门口的24小时便民自助服务终端机上刷一下身份证,想要开药店、开影院、开网吧……在终端机上轻轻一点,就可以瞬间呈现所需办理的各类证照。在线预约、在线申报、在线办理等各个服务模块,让市民不用往返于办事大厅,在家门口就能办证、取证。
对政务服务下沉,王进有着独到见解:“下沉的事项,要让老百姓能读懂看懂,想要开什么店,在屏幕上一下就能找见,像点菜一样快捷方便。”王进举了个例子,市民熟悉的二手房交易,在政务语言中却叫存量房交易,这为市民办事设置了理解上的堵点。如何让政务语言转化成易于理解的百姓语言,24小时便民自助服务终端机就要克服这一矛盾。王进说,设身处地为市民办事考虑,事项下沉才有意义。
E “一网通办”广利于民
银川网上办事大厅辐射城乡
“您好,您的电子证照已经发送至您的邮箱,请注意查收!”9月4日,银川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场服务二处受理员刘姗姗点击鼠标的瞬间,《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的电子证照已经发送到了吴忠市老百姓医药有限公司第二十二分公司质管部负责人罗馨媛的邮箱里。罗馨媛申办的这家药店,是吴忠市老百姓医药有限公司第二十二分公司在银川开设的第六家分店。
罗馨媛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收到电子证照。
就在她收到电子证照时,这家药店各类经营许可信息已经录入了银川市“证照云”平台。再次申报企业类事项时,系统就可以自动调取所有证照信息,将提取出来的证照信息数据化,实现提取数据的一键代入。这正是银川网上市民大厅为市民推出的私人定制服务。提交的证照信息越全面,银川市“证照云”平台的数据信息越丰富,市民就可以享受到更加多样化的私人定制服务。
除了这样的私人定制服务,“不见面马上办”审批、1+N多证联办、多评合一服务、公积金查询和机票预订等便民服务在银川网上市民大厅均可以自主选择。
不经意间,银川网上市民大厅的福利正从城市向社区、乡村蔓延。市直部门的1334项政务服务事项和各县(市)区的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已全部纳入银川网上市民大厅。政务服务“一张网”的格局,已覆盖全市37个部门、6个县(市)区、54个乡镇(街道)、505个村(社区)。预计到本月底,银川将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这意味着,不管是在远离城市的灵武市崇兴镇榆木桥村,还是城北的贺兰县洪广镇欣荣村,都可以享受到跟罗馨媛一样的政务服务。
预计到2019年年底前,除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外,银川市的市、县级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将实现网上能办,网上办理率将逐年增加。
记者手记
“放管服”改革的生命在于永不停歇
改革,意味着不断自我否定、不断推陈出新。只有永不停歇的自我否定、推陈出新,才能赋予改革新的生命。因为只有这样的改革,才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改革。
凭借“一枚公章管审批”,银川的“放管服”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凭借第二轮“1+N不见面”集成审批服务新模式的改革,银川再次成为中央媒体关注的焦点。银川的“放管服”改革之所以始终屹立于全国“放管服”改革阵营前茅,就是因为这座城市从未停止过对改革的创新思考和担当尝试。这需要我们不断分析新的市场环境,不断了解百姓的实际需求,不断分析经济发展的堵点,只有这样才能找准方向对症下药,进而推出符合城市实际发展的改革策略。这样的策略,不但符合城市发展实际,还符合整个时代的发展要求,是真正意义上的与时俱进的探索创新,需要长期坚持。
就像一场接力赛,只有永不间断的接力才能沉淀出城市发展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