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宁夏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 正文

40年,感受伟大变革中的历史温度

发布人: 文章来源:宁夏日报 阅读量:

我要打印         关闭


           宁夏工业经济实现“蝶变”

历经40年风雨兼程,我区工业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石化、冶金、装备制造等行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的40年,是宁夏工业不断创造奇迹的40年。

宁东基地400万吨煤炭间接液化成为全球单套装置规模最大的现代煤化工项目。

吴忠仪表通过自主创新,高端控制阀生产能力和技术研制在全国同行业名列第一。

天地奔牛的刮板输送机及小巨人卧式智能机床加工中心等技术,目前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走进共享集团传统铸造工厂的翻砂车间,噪音不断,粉尘迷漫。“传统的铸造工厂生产砂型,主要依靠人工,一个班组至少需要35人。”共享集团一位负责人介绍说,在传统工厂的旁边就是集团刚刚投产的智能工厂,所有的砂型模具都是通过3D打印来完成。每班仅需7名工作人员,就可完成12台套3D打印设备的铸造工作。工作人员只需将产品参数输入电脑,打印机就可以自动打印铸件用的各种砂型。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坚持工业化发展道路,把抓当前与谋长远、稳增长与转方式、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工业发展质量为中心,把创新驱动战略贯穿到工业全领域,覆盖工业发展的全过程。为完善创新体系,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我区发布了《自治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导目录》,每年实施100个左右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设立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保费补贴、综合奖补等方式,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运用新设备、开发新产品、拓展新业态。

如今,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建成投产了一批引领产业转型、带动结构调整、推动动能转换的工业项目,我区煤化工产能1750万吨,跻身国家4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煤制烯烃产能260万吨、煤制甲醇产能620万吨,位居全国第三位。

在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3D打印设备、智能铸造、智能仪器仪表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了共享集团、吴忠仪表、小巨人机床、维尔铸造等一批骨干企业。

我区是全球原绒交易集散地和原料基地,年收购交易原绒达1万吨,占全球原绒交易总量的60%以上。羊绒分梳能力1.3万吨,年分梳羊绒8000吨,居全球首位。成功培育了“菲洛索菲”“圣雪绒”“绒典”等一批自主品牌。

全区电子信息制造业近三年的平均增速达到28%。集聚了银川隆基硅、中卫银阳、宁夏协佳等企业,单晶硅棒产能12GW,单晶硅切片产能5GW,组件产能1.5GW。

截至2017年,我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32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047亿元,同比增长8.6%,对全区GDP贡献率为36%。全区在册工业园区31家,其中国家级5家、自治区级22家、市级4家,入园规上企业占全区规上工业企业的71%,总产值占比77%。(记者 李峰)

 

农业强了 农村靓了 农民富了

核心提示

1978年,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发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统筹城乡发展……农村改革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席卷全国。

波澜壮阔40年,宁夏农村沧桑巨变,而今迎来“乡村振兴”,绘就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新图景。

提质增效,助农民增产增收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围绕提质转型升级目标,在精耕细作、精深加工、精细管理、精准施策上多处发力,着力加快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逐步实现从农产品生产小省区到品牌农业强省区的转变,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得到了充分释放。近两年来,全区农业系统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实施特色农业品牌工程,围绕“1+4”特色优势产业和地方板块产业,依托市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注重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宁夏特色农业品牌建设驶入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大力实施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工程,进一步整合资源,重点打造宁夏大米、盐池滩羊、宁夏枸杞、贺兰山葡萄酒、香山硒砂瓜、西吉马铃薯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方位打响“五大之乡”品牌。挖掘和提升宁夏特色农业文化内涵,研究设计了宁夏大米、宁夏菜心、六盘山冷凉蔬菜、盐池黄花菜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形象标识,为“原字号”“老字号”“宁字号”特色优质农产品注入新活力。宁夏全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集农业开发、蔬菜种植、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业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为一体,公司种植供港蔬菜面积1万多亩,着力打造“宁夏菜心”品牌,其产品畅销全国。

土地改革,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率先在全国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我区农村改革动真格、出实招,“沉睡的财富”被进一步唤醒激活,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平罗县是全国40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该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启动后,宁夏平罗盈丰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蒋洪波一次性支付58万元土地出让金,拿到了9.72亩土地50年的使用权。签约当天,他用这块土地的不动产产权证书和银行签了抵押贷款协议,贷款意向为200万元,用来扩大再生产。

对于中卫市沙坡头区滨河镇南关村69岁的魏建旗来说,种了半辈子的田,没想到有朝一日能住上楼房,过上市民的生活。“这都托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福,让我们从村民成了股民。吃,村上每年给600元的米面油费;住,物业费村上全包;日常花销,每个月有130元养老补贴;生病,有村上交的医疗保险做后盾。”

我区自2015年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来,205个试点村已接近收尾阶段。其中,国家级试点的银川市金凤区已完成20个村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并顺利通过了农业农村部组织的第三方评估;吴忠市利通区已完成23个村的股份合作制改革;中卫市沙坡头区已完成7个村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全区其余19个县(市、区)155个村开展了自治区试点工作,65个村完成了成员身份界定,42个村完成了股权量化,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36个。10个村进行了分红,分红金额173.8万元。

农民富裕,获得感满满

改革开放40年,我区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完善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拓宽农民增收新渠道,挖掘农民增收新潜力,培育农民增收新动能,精准脱贫成效举世瞩目,农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先后突破了6000元、7000元、8000元、9000元和1万元大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平衡态势明显减弱,从最高2012年的3.5:1下降到2017年的2.74:1。

“过去穿衣吃饭种庄稼,现在发家致富靠种瓜。”如今,这句话已成为中宁县硒砂瓜种植户的口头禅。

“只要瓜好,销路一点也不愁。”喊叫水乡喊叫水村村民苗卫虎告诉记者,今年他种了500多亩硒砂瓜,各地经销商慕名早早就与他签订了合同,目前瓜全都卖了出去,远销广东、武汉、重庆、湖北等地。

中卫市恒兴瓜果流通合作社负责人周豹则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员200余户,常年高价收购社员种植的硒砂瓜,已带动50余户社员发家致富。

近年来,我区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切实提升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水平,努力做好去产能企业职工安置工作和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鼓励发展家政、养老、护理等生活性服务业和手工制作等特色产业,吸纳更多中低技能劳动者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劳动者就业。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实施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的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发展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等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有力促进了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民工资性收入由2011年的2298元增加到2017年的4224元,年均增长10.7%。(记者 张瑛)

 

宁夏竞技体育“跑出”加速度

核心提示

拿下一个个陡峭岩点,艰难向上,按规定路线迂回盘旋,飞速触顶……2018中国攀岩联赛总决赛上,18岁的宁夏小将田沛阳获得女速度王,获得本赛季第三个女子速度赛冠军。

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上,宁夏选手许丹露战胜奥运会冠军叶诗文,获女子400米个人混合泳银牌,在游泳项目上实现重大突破……

同为“90后”的罗思、马成娜、柯晓娟等,成为最新出炉的宁夏“体育名片”。

40年砥砺前行,竞技体育突飞猛进

射击,是宁夏体育优势项目。说起它,不得不提祁春霞。

1986年9月26日,在第十届亚运会的女子手枪25米慢加快部分(运动手枪)比赛中,中国队参赛队员一开始由于太过紧张,发挥并不理想,老对手日本队一度领先。到了速射部分的30发,来自宁夏的祁春霞与队友文芝芳、祝玉琴沉着冷静,频频命中10环。最后一组圆满收官,祁春霞5发子弹打出50环,中国队以总分1748环的好成绩夺得冠军。

打破世界纪录,夺得亚运会金牌,多次代表国家队参赛……祁春霞曾把自己比作蜗牛。“雄鹰在无数次试飞后依靠自己强劲的翅膀飞上了金字塔顶,而蜗牛则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爬,得到了与雄鹰一样的成就。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终能获得成功。”

祁春霞的一席话,既是对自己的鼓励,也是宁夏竞技体育40年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的真实写照。

40年前,由于体育设施的匮乏和物质生活条件的限制,宁夏城乡居民只能参与跑步、爬山、跳绳、踢毽子、掰手腕等一些简单的民间体育项目。

40年砥砺前行,宁夏竞技体育突飞猛进。以足球改革为突破口,提升足、篮、排三大球发展水平,巩固和扩大射击、游泳、摔跤等优势项目,挖掘田径、武术等潜优势项目,基础项目和落后项目力争有更大提升。

22人进入国家越野滑雪队

今年16岁的马丽来自银川市金凤区,此前她在宁夏体育职业学院练习田径项目,今年7月通过跨界跨项选材入选了国家越野滑雪集训队。像马丽一样,与她同一批入选国家队试训的71人,此前都未接触过冰雪运动。

在培育冰雪这一新兴竞技体育项目中,我区不拘一格跨界跨项选材,注重从社会各界、不同领域选拔适合从事极限运动的优秀苗子,力争实现冰雪运动项目“弯道超车”。通过对各市(县、区)选报的1300多名运动员进行专项测试,先后分7批次推荐备选运动员参加国家体育总局冬季项目选拔。目前,已有22人正式进入国家越野滑雪队,远赴挪威冬训,宁夏本土运动员有望首次亮相冬奥会。

为推广普及冰雪项目,我区利用贺兰山、六盘山等山地资源和每年约4个月冰雪期的优势,发挥区内6个滑雪场的作用,带动、引领更多青少年走上雪场、走进冰场,通过冰雪项目的普及、推广和提高,为国家培养输送更多优秀冬季项目体育人才。

培养15名世界冠军,92名全国冠军

我区进一步深化与体育院校、体育强省合作,鼓励支持院校、协会、俱乐部创建足球、乒乓球、攀岩等专业运动队。构建区、市、县三级业余训练网络,创建宁夏体育职业学院、银川市体校、石嘴山体校等3所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打造红寺堡航空模型、灵武足球等青少年体育试点城市。

多年来,我区共培养15名世界冠军,92名全国冠军,在国际和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得奖牌887枚。培养国际级裁判员7名、国家级裁判员61名、国家一级裁判员1810名。

通过竞技体育的带动,时下,体育、运动、健身这些元素已深度融合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5平方米,县级以上城区建成了15分钟健身圈,所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每年举办的县级以上全民健身活动超过1000项(次),参与群众超过200万人(次)。(记者 王 刚)

 

老物件承载悠长记忆

前不久,银川市市民朱新东搬入新居。

搬家时,儿子朱宇清前来帮忙,又看到那个“碍眼”的绿色水壶。

“爸,这个水壶扔了吧,都放了这么多年了,人家现在对老物件讲究‘断舍离’,这上面的漆都磕掉了不少。现在的水壶又美观功能又多,我给你买个新的。”朱宇清说。

“你买新的可以,但这个水壶不能扔,它比你年龄还大,承载着爸爸青年时期的记忆。”父亲朱新东说。

父子落座,朱新东向儿子讲述这个水壶背后的故事。

1978年,朱新东还是个16岁的中学生,这个水壶是父亲的老战友来家里做客时送给他的礼物。

“这个水壶在当时可是个稀罕物,之前我在学校渴了就拧开水龙头喝点自来水。”朱新东说。当时,他的同学只有个别人有这种水壶,他也梦寐以求地想得到这样一个水壶。

此后,这个水壶一直伴随着朱新东,他上学、劳动、打篮球都带着。“当时刚刚改革开放,商店里基本买不到合适的便携水壶,因为老百姓的生活轨迹很固定,业余生活也比较单调。”朱新东说。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旅行成为很多中国人的新选择,朱新东也不例外,1985年他去北京旅游时,在前门买了一碗大碗茶,2分钱一碗。“当时觉得挺新鲜,水也能卖钱。”他说。

“没错,我还记得小时候去中山公园也有卖茶水的老奶奶,2角钱一杯,上面盖着一块小玻璃。”朱宇清补充。

进入上世纪90年代,老百姓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展,瓶装水逐渐成为人们外出和户外活动时的解渴“主力”。

各类便携式水壶和保温杯层出不穷,朱新东的水壶随之“退役”。“这么多年一直没舍得扔,每次看到这个水壶就觉得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不容易,今天老百姓的生活是天翻地覆。”朱新东感慨。

朱宇清喜欢户外运动,这几年已经记不清买了多少水壶,“保温杯、吸管杯、摇摇杯、健身水壶……这些年买的各种杯子和水壶有十几个,款式和功能都很全面。”他说。

“这个水壶让我真正触摸到了改革开放这40年的变化。爸爸,咱们一定要把这个水壶好好保存起来,让它成为‘传家宝’,让我的孩子们也都真切地了解这段历史。”朱宇清对父亲说。(记者 张 贺)

 

我们不再是“居委会大妈”

“社区为居民提供服务更贴心更丰富,居民对社区越来越依赖,新政策新理论在群众中传达落实更容易被接受,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越来越明显。”12月17日,银川市兴庆区文化街街道办事处幸福社区党支部书记吕静说。

2000年,吕静开始在幸福社区工作。“以前办公室是三四平方米的土房子,冬天还用煤炉取暖。”吕静说,当时社区工作人员共4人,工作内容简单,就是收收卫生费,打扫打扫卫生。如今,社区工作人员有了宽敞的办公场所,崭新的桌椅和电脑设备。工作人员增加到了11人,最低学历是大专,社区工作人员更加专业化、职业化、年轻化。

“工作全部信息化,很多都在网上进行,建立专门社区群,通知传达都可以在群里进行。”吕静说,而今,服务质量、内容、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幸福社区服务人数从以前的不足3000人增加到近万人。工作内容要求也较以前多且高,国家各类优惠政策越来越多,各项政策都需要及时准确传达到每一个居民,除了做好居民衣食住行服务工作,还要引导居民思想价值观,引导居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和邻里关系等。

“我们不再是以前只会发放计生用品,收取卫生费的‘居委会大妈’,而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改革开放深入开展的重要一员,职业荣誉感使命感也越来越强。”吕静说。(记者 智 慧)

 

镇北堡:从满目荒凉到绿意无边

从移民年收入不到1000元到现在人均年收入超过11500元;从一片荒滩戈壁到紫色葡萄长廊;从一毛不拔的盐碱地到5000亩富硒枸杞出口国外……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在改革开放的征途中留下了一串串闪亮的足迹。

冬日的镇北堡影城透着古朴的荒凉,这份独特的美丽吸引了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

“亲爱的朋友们,欢迎来到镇北部影城,下面请欣赏节目……”影视城内的小舞台上,40岁的郭枫正为游客主持节目,乍一看他像一个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因为身材矮小,不少游客向郭枫投来了新奇的目光,但他脸上始终挂着微笑。

因为疾病,身高只有1.3米的郭枫在陕北老家一直靠父母养活。10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镇北堡镇,从此他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

郭枫告诉记者,从一分钱挣不来无法养活自己,到现在年收入8万元养活一家四口,他没想到镇北堡改变了他的人生。

“俺村436户村民,村集体年收入从0元涨到15万元,这些收入从哪里来?靠的就是乡村旅游和葡萄种植。”昊苑村村党支部副书记艾晓保介绍,目前,昊苑村是宁夏唯一入选全国的生态文化村,村里的田园风光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最佳条件,目前村里至少有100户村民具备开民宿的条件。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16000元。

46岁的牛启文20年前从固原搬迁到镇北堡镇。“刚来时,这里到处都是风沙,晚上睡觉第二天一睁眼嘴里全是沙子。”回忆起刚搬到镇北堡的情形,牛启文坦言,他好几次产生想搬回老家的念头。

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如今牛启文已经是昊苑村一名资深劳务经纪人,年收入近20万元。“明年开春,我的民宿就开起来了,一年至少能增加七八万元收入。”牛启文笑着说,镇北堡镇早已从荒漠变成了绿洲,好多村民依靠发展乡村旅游口袋都鼓了起来。

每到夏天,团结村5000亩枸杞园里,一排排绿油油的枸杞树是全村人的希望。谁能想到多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10年来,团结村已培育枸杞种植户537户,完成2个新品种的园区规划和定植,村里成立了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支部+协会+合作社+基地+科研+农户”的运行机制,2017年枸杞年产值达到2600多万元,全村人均收入14000元。

贺兰山脚下,绿意盎然的志辉源石酒庄,用石头砌的外墙古色古香。如今,以志辉源石企业为龙头的葡萄酒庄在镇北堡镇就有25家,它们成为中国最具潜力的优质葡萄酒产区。

“酒庄坚持酿造适合国人饮用的中国葡萄酒。多次在品醇客、RVF、国际领袖产区等国际葡萄酒比赛中斩获大奖。酒庄的发展日新月异,镇北堡镇是一个能让人完成梦想的地方。”志辉源石酒庄总经理袁园颇有感触。

今天的镇北堡镇早已没有了“荒凉”的标志,满目苍翠的绿意成为镇北堡最美的底色。镇北堡镇坚持“小酒庄、大产业”战略,重点建设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旅游长廊、镇北堡葡萄文化旅游度假小镇、50座各具特色的酒庄集群。目前,葡萄种植面积3.64万亩,葡萄产业链就业人员超过1万人。2018年全镇旅游收入5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