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宁夏十二届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的第一年。8000多字的报告,浓缩了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一年来走过的路。
从浩繁的文字中,我们截取与百姓最密切的段落,透过几个关键词,打开一扇人民代表为人民的大门,洞悉法与理、法与情背后的奔走呼吁、为民情怀。或许,那些奔走和呼吁,我们并未亲见,但是一条条法律法规、一件件代表建议、一次次执法监督产生的力量,早已融入百姓生活,融入宁夏底色。
【关键词】尊老敬老
老龄化社会来临,当多子多女的传统养老模式与两个独生子女护理四位老人的现实“迎头相撞”,一时间,社会中激荡起“明天我们该如何养老”的大讨论。
了解群众所思所盼,使立法、监督等各项工作接地气、聚民意、求实效,一直是人大工作的原则。2018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经过大量调研,修订自治区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尊老敬老传统美德融入地方立法,这份条例里,将子女带薪陪护制度写进条文,让冰冷的法律条文有了温度,多了温情。
【关键词】生态红线
连续多年的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生态”都是一个“高频词”。今年的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继续给予生态保护更多笔墨。
在立法方面,“突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立法”,通过自治区绿色建筑发展条例,最大限度地保障资源节约、减少环境污染;制定了自治区生态红线保护管理条例,从源头严防、过程严控、全程严查、后果严惩方面划出了“硬杠杠”。
在监督方面,听取审议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情况报告,检查自治区禁牧封育条例实施情况,对全区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专题询问;围绕生态立区战略实施,以“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环境”为主题,利用大半年时间开展“中华环保世纪行——宁夏行动”调研督察活动,结合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进行有效监督,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长期以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在生态环保方面的努力,给脆弱的生态搭建起一条无形的法律“警戒线”,也为百姓守护天蓝地绿水美的良好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和监督保障。
【关键词】代表混合编组
今年的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里,一个词颇有新意:代表混合编组。
2018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创新代表工作方式,把新一届自治区、市、县(区)、乡(镇)四级人大代表混合编成1385个代表小组,推进“双联”互动,组织代表深入群众、了解实情、反映民意。
“代表混合编组”将民意需求和制度供给有效对接,遍及全区的代表小组架设起一座座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有效畅通了基层群众工作的“末梢神经”。自治区人大代表马少梅说,“走向基层、联系群众的腿迈开了,服务群众、反映民意的渠道畅通了,可以依法推动问题解决,老百姓所期、所盼、所求能够得到及时反映,遇到的困难有人操心、有人关注、有人解决,群众对人大代表的评价高了。”
【关键词】办结率100%
“代表建议办结率100%,问题解决率达到78%,代表对办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升。”这两个数字说明,对于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议案,自治区政府及相关部门不仅全部办理、答复,对代表建议中提出的问题解决得也很好。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代表选举与联络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个比例是近年来最高的。
办结率和问题解决率的“颜值”,体现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坚持把办理代表建议作为自觉接受监督、改进工作、为民服务的重要内容,努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担当和作为。
【关键词】立法新看点
为践行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让法治成为宁夏未来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019年自治区将强化生态环保和民生领域立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方立法,制定水污染防治条例、饮用水卫生安全管理条例、河湖保护条例等,修改志愿者服务条例、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紧扣回应人民群众重大关切,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