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阳县小岔乡柳湾村村民虎维地从未想过自家的5亩薄田改种万寿菊后,一年能收入1.6万余元。
这个变化,要从杨巨强来到柳湾村说起。
2017年,杨巨强到柳湾村担任第一书记,他对村民说,种地不只为了吃饱,还要把种的东西卖成钱,让腰包鼓起来。也是这一年,红花、黄芪、党参这些中药材在专家指导下在柳湾村成功种植。
柳湾村距县城80公里,是彭阳县东部一个偏僻的村子,由于南靠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北靠庆阳市环县,故有“鸡鸣三县”一说。“十二五”之后,近四分之三的人口移民搬迁,剩余的42户180余人大都文化水平低、劳动能力弱,加上村子环境差,发展难上加难,这让杨巨强感到莫大的压力。“作为第一书记,不能撂挑子,要增强群众的致富信心,只要积极搞发展,日子总会好起来。”杨巨强说。
通过走访调研,杨巨强发现制约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基础设施,通水、通电、通网迫在眉睫。可是村民思想固化,怕花钱,不愿意接自来水,杨巨强和村干部多次上门劝说,一家跑三四趟是常事。
虎维地家距离取水点有一定距离,接通自来水要花费近1500元,他说什么都不愿意接。杨巨强不厌其烦,三番五次上门和他沟通,同时争取项目,将最大利益让给和虎维地一样的农户。2018年9月,水通到家里,砂石路也铺到了家门口,虎维地家的境况改变了。
这样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还体现在村风民风转变中。
村里一些群众爱喝酒,有事无事都要喝上两盅。
陈星河是村里出了名的“爱喝酒”,没想到新书记刚来村里就给他念起了“紧箍咒”,时常找他谈话,劝他发展产业。刚开始,他并没有将杨巨强的话放在心上,谈话的次数多了,觉得自己要做一些改变,让书记少谈几次话。“没想到一发展起来就停不下来,现在养殖产业有了,种植产业也有了。去年种了10亩万寿菊,收入还挺好。”陈星河笑着说,“一忙起来就把喝酒忘了。”不但自己改变了,他还带着几名“酒友”一起转变,村里的风气也跟着有了大的转变。
为了增强凝聚力、稳住民心,村委会把村部周围的空地以及弃之不用的旧市场用地整合利用,将居住偏远、分散的19户农户集中安置在这里。
田间地头、村民家中开小会,讲习所里、村委会里开大会,讲政策、说发展。过去一年,柳湾村村民受教育全覆盖,推动了柳湾村大变化。2018年,全村种植中药材820亩、万寿菊200亩,发展养殖专业户29户,仅特色产业一项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