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公司到农村创业
黎伟是贺兰县最早一批农村淘宝经营者。2016年,他放下自己一手打造的网络公司,一头扎进京星农牧场,经营村淘的同时,又做起了有机水稻种植。“我从小在这里长大,从骨子里喜欢田园生活,也一直有个梦想,让乡村环境更美,让乡亲们生活更好。”黎伟说。
凭借着对市场敏锐的把握和过硬的水稻品质,黎伟种植的水稻远销北京、深圳。“去年种的米全部卖完,一颗都不剩。”
江苏有家婴儿米粉厂,将他种的大米拿去检测,拿到检测结果后,今年在这订购1500吨大米作为原料。“种地真的是下笨功夫,来不得半点虚的,现在带来了可喜的结果,之前的付出都值得。”
看着现在有了收获,但最艰难的时刻,黎伟住在农场旁的彩钢房里,晚上睡躺椅,白天搬石头、栽树、种草,满脸胡子,浑身泥土。家人看他实在太可怜,前来帮他搭草棚、修路、种菜。不少村民也被黎伟的精神打动,主动过来帮忙。
全新的村落不只是居住
打造生态农场的前期工作告一段落,现在黎伟则要让自己的农场立体化起来。改造附近的村落,是关键一步。“这条沟以前是臭水沟,过段时间你再来,这里将变成荷花沟。”黎伟指着进村的一条水沟说道。
这两天的星光村,俨然成了一个小型的建筑工地。整理河沟、修葺院落、新建厕所、粉刷墙面、铺设下水管网……最忙的时候,村上有5支施工队交叉作业。原本寂静的村子,显得异常热闹。
“这些房屋,夏天还有人住,冬天基本没人,多数时候都在这空闲着呢,不利用起来可惜了。”黎伟的规划中,这些农屋都是农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场前期打造的水稻、有机蔬果、稻蟹、鸭子等项目吸引消费者来到这里,农家小屋可以供他们休息住宿。
“成为农场主后,这些项目都可以免费参与,其中的一家小屋也可以将使用权租给你,院里种出的蔬菜、水果,都归农场主。吃不完,我们帮助农场主销售,收益仍归他们所有。”黎伟自信,这样一个有机的产业链,可以让城里的消费者真正留得住,乡村振兴才有希望实现。
“今年计划要改造50户,五一前30户可以改造完毕。不仅有住宿,各个院落也都有了明确的功能划分。到时候,我们这里有陶艺培训室、木工作坊,尽可能地丰富村里的功能。”黎伟说。
美丽乡村留给下一代
今年66岁的肖生喜,土生土长的本村人,这两天他家闲置的砖房正在装修改造。完工后,将成为村上的一处图书馆。“这个村子平时就剩下点老年人,过些年估计就没人住了。”看着这段时间的变化,肖大爷不由地感叹:“赶上好时代了,也得谢谢伟伟这个好娃娃。”
“农村不能没有人。”采访中,黎伟说,“随着我们老去,下一代人还回农村来吗?农村又拿什么来留住他们?今后我们要创设更多的自然教育体验内容,让孩子们有地方回归自然,体验自然,回归乡土,在体验人与自然的过
程里,明白更多的道理。”
“我们改造乡村,目的并不只是让乡村的外貌变漂亮。”在黎伟眼里,美丽的乡村,应该是有清香的泥土、啾啾的鸟鸣,田地都是稻花香,村子里家家户户安居乐业,简单善良。“一切都跟我们小时候很像。”他说。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就像一条“金扁担”,一头挑着绿水青山,一头挑着金山银山,到处是掘金淘宝的“富矿”。不过,想要“挖矿”,得有那个“金刚钻”,因地制宜,一步一个脚印地将谋划好的蓝图落到实处,才能有效果。
如今,不少乡村都在发展乡村旅游,其中翻新村舍成了标配。将村舍修葺一新的确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后期的经营,如果没有市场化的理念,带不来客流,留不住消费者,前期的投入也就没了价值。外观好看的村舍只是乡村振兴的“面子”,更重要的是让农村的“里子”有东西、够充实、留住人,这样乡村旅游才能长远发展。
工业领域讲“工匠精神”,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同样需要许许多多像黎伟这样的“农村工匠”,精雕细刻,下“笨”功夫,才能下好乡村振兴这盘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