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流浪大师”沈巍因收集垃圾、利用垃圾而被单位和邻居驱逐的遭遇,再次将垃圾分类和利用的热点引燃。近日,记者深入探访银川市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垃圾分类分拣中心、垃圾处理厂,为读者解密垃圾的产生、分类处理的全过程,呼吁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行动中来。
试点片区垃圾分类效果良好
每天早上8点整,垃圾分类引导员杨师傅会准时出现在兴庆区大新镇燕依园社区的厨余垃圾收集点,为前来投放厨余垃圾的居民称重积分。“每投放1斤厨余垃圾可以兑换1积分。”杨师傅告诉记者,满6个积分就可以兑换一个鲜鸡蛋,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兴庆区大新镇燕依园社区的居民已经习惯将厨余垃圾直接装在桶里,分类投放以后将垃圾桶清洗重复使用。燕依园社区的居民孙大妈已经参与垃圾分类3年多,孙大妈说,刚开始分垃圾确实很麻烦,养成习惯就挺好的,社区里有专门投放的专用垃圾箱,居民将自己的专属二维码贴上去,就有回收人员称重、扫描、积分,积分还能换取生活用品。
燕依园社区垃圾分类专干李利平告诉记者,经过长期对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社区3000多户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达到了100%,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比例从最初的20多户达到了现在的1000多户。
同样是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的建发枫林湾,地面已经看不到垃圾桶,居民投放垃圾要到地下车库投放,地下车库还设置了垃圾分类的“样板间”,这里有物业人员指导小区居民投放,教居民制作环保酵素。
延伸产业价值高
截至目前,我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5个示范片区、190个居民小区、78家区直机关单位和银川市所有党政机关单位、部分学校及医疗机构,已进行各类宣传1100余场,“垃圾换物”兑换活动640余场,发放宣传册65万余份。共回收废旧衣鞋帽440余万件,纸类2951吨,金属、电器120余吨,厨余(尾菜)9839吨,制作有机肥料1900余吨,液态肥2000余吨,环保酵素240余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25%。
在西夏区的垃圾分拣处理中心,工作人员将环保酵素加工制作之后,变成了补水喷雾、润肤乳等环保用品。记者了解到,再生纸浆在网上的售价是每吨600元,黑色再生塑料颗粒每吨5700元,有机肥每吨550元,环保酵素每吨售价数千元,这些我们生活中随手就会丢弃的垃圾,只要经过细致的分拣再利用都将变成宝贝。
垃圾分类各有去处
在位于银川市西夏区的垃圾分类分拣中心,一辆辆满载各类垃圾的车辆依次进入,分好类的垃圾在这里进行再次分拣,并运往专业处理厂进行再生利用。在垃圾分拣中心记者看到,经过压缩后的罐子整齐堆放在空场地上等待清运,银川物尽其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副经理张海洋告诉记者,易拉罐压缩后将被运往铝厂高温融化后铸成铝锭再次使用。
由于宁夏当地资源垃圾产生量比较少,没有专业加工企业,塑料瓶等需要运往外地进行重塑,制作成玩具等日常用品。
资源类垃圾除了瓶瓶罐罐,还有废旧纸张和衣物,废旧纸张会送到生产包装用纸的工厂,粉碎后经过高温加工成再生纸浆,重新制成包装用的纸箱、礼盒等。旧衣物按照新旧程度进行回收,九成新以上的衣物清洗、消毒后捐赠给有需要的人。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鞋子可以拆分成鞋面和鞋底,鞋底橡胶可以经过加工制成轮胎,鞋面属于一般垃圾,可用来焚烧发电。
厨余垃圾运到垃圾处理中心后,经过专业的设备破碎、脱水、烘干、生物菌发酵以后,被制成了有机肥,运往田间地头成为绿色蔬菜水果的好伴侣。一般垃圾将被运往焚烧发电厂,目前我市日产生生活垃圾量1500吨左右,以此计算年发电量可达2亿千瓦时。而有毒有害垃圾危害较大、产生量小,随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今年再建100个垃圾示范小区
根据银川市垃圾分类的工作计划,今年将新建至少100个垃圾示范小区(兴庆区40个,金凤区30个,西夏区30个),示范片区3个,制定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标准,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台账,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及示范片区居民覆盖率达到30%以上。
同时,我市将建立教育系统的垃圾分类检查考评机制,将垃圾分类纳入文明校园创建等内容。并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考核,并与文明单位、节约型公共机构、星级物业创建等内容紧密结合。
此外,我市将逐步建设集分拣、破碎、打包、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生活垃圾分类循环产业园,引入末端处置专业企业,解决大件家具等生活垃圾长期无序堆放、影响城市环境的突出问题。同时,在西夏区生活垃圾分拣中心、河东垃圾填埋场等末端处置设施建立垃圾分类、处理教育示范基地,设立市民开放日,定期组织参观学习,提高全社会的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