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 正文

全力推进2025年自治区特色完整社区建设试点第三季度工作情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专刊(4)

发布人: 文章来源: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阅读量:

我要打印         关闭

【工作落实】

兴庆区永泰社区完整社区“同心圆”绘就民族团结“幸福家”

兴庆区丽景社区打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幸福完整社区

利通区上桥社区“吾爱五家”共建完整社区“和美”家园

原州区和平门社区完整社区提质增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泾源县泾河社区完整社区建设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青铜峡市银河社区让各族群众交融中共享完整社区美好生活

灵武市西昌街社区民族团结相交融 共筑完整社区邻里幸福圈




兴庆区永泰社区完整社区“同心圆”绘就民族团结“幸福家”


银川市、兴庆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中进一步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推进兴庆区大新镇永泰社区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绘就民族团结“幸福家”主要做法与成效:一是优化空间布局,打造温馨和睦邻里圈。通过整合3200平米社区阵地,优化空间布局,打造涵盖托育中心、康养中心等六大板块的综合服务平台,实现15分钟内“一站式”便民服务。各民族居民交错杂居、相邻而居,“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等活动,打破物理隔阂,促进邻里间抬头相见、守望相助。社区常态化组织开展“邻里节”、“百家宴”其乐融融,“楼栋微信群”互帮互助成为常态,真正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交融居住格局。二是搭建学习平台,构筑起精神文化家园。社区大力整合资源,打造“永泰幸福学堂”、“公共文化空间”、“非遗传承阁”、“民族书角”等学习阵地,开设“国学经典诵读”、传统文化技艺、法律法规政策等课程,满足各族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定期举办“民族文化讲座”、“风俗体验课”,让孩子们在“共学”中了解民族知识,让大人们在交流中增进文化认同。知识共享、技能共学的浓厚氛围,有效提升了居民综合素质,筑牢了民族团结的思想文化根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书法作品笔走龙蛇,剪纸艺术栩栩如生,还有刺绣、钩织等各类传统手工艺品,吸引着居民们驻足欣赏、交流讨论。每周一、三、五则是各族群众用歌声传递情感的欢乐天地。在这里架子鼓手、电乐管、萨克斯、电子琴以及乐队指挥等都是来自各民族60岁以上老年人,他们相聚在一起共学互促。合唱团里有一位回族女孩马婕,她天生视力不便,却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音乐的热爱,学会了各种各样的乐器,在合唱团,她精湛的技艺和激昂的旋律带动着现场的每一位成员,赢得了大家的赞赏。三是引导居民参与,激发社区治理新活力。通过建立32个微网格长+56名微网格员的“四知四能”队伍,带动辖区青年、劳动模范、手艺能人等参与到“警格+网格”的社区治理队伍中,实现网格服务“全天候不断档”,收集居民意见和建议25条,将居民群众反映的关于物业服务提升、小区建设管理、公共服务完善等按照轻、重、缓、急一件一件落实,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社区的“罐罐茶老李议事堂”,将茶文化融入社区治理,通过发挥“党员 + 能人”的双驱动带动效应,广泛收集民情民意。新友悦享运动公园、61路公交车开通、亮路灯、增设新能源充电站、翻新阁第湖、物业服务提升等都在一壶“罐罐茶”的聊天中话出了和谐与幸福。

下一步,兴庆区永泰社区将继续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中进一步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不断创新,努力建设成为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团结奋斗、和谐发展的美好家园,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让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兴庆区永泰社区完整社区绘就民族团结“幸福家”




兴庆区丽景社区打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幸福完整社区


  为进一步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银川市、兴庆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推进兴庆区丽景社区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凝聚共识打造幸福完整社区主要做法与成效:一是空间互嵌:打造“零距离”生活圈社区构建“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架构,将服务阵地延伸至家门口。“康悦颐心小院”引入维康医院建康养中心,辐射8000余名老人;“乐惠便民小院”设“一站式”服务大厅与党员先锋岗,开通24小时热线;“驿彩活力小院”整合小微公园为共享空间;“睦邻议事小院”设“板凳议事点”,供各族代表协商。各族群众在共用空间、共享服务中拉近距离,筑牢互嵌基础。文化互嵌:奏响“多元共生”协奏曲社区以“仁义礼智”为内核推动文化交融。“康悦颐心小院”组织各族群众开展书画、戏曲活动;“驿彩活力小院”联合共建单位举办邻里节、百家宴,各族群众展民族美食;“睦邻议事小院”结合多民族议事传统开展“板凳协商会”。累计开展120余场文化活动,增强居民归属感与精神共识。经济互嵌,搭建“共富同行”桥梁区联动商户践行“信”理念,搭建“石榴籽创业联盟”,提供政策代办、技能培训,联动企业发布100余个岗位,创新“点单—派单—接单—评单”机制,服务870人次。升级“微就业”手工坊,带动35人就业增收3.5万元,引进企业实现2人线上就业。推动商户与党支部结对,便利店代购、拉面馆送爱心餐、汽修店优惠检修,形成良性循环。社会互嵌,织密“互助共担”服务网社区以党组织为纽带,整合多元力量。“康悦颐心小院”“银发结对计划”服务各族群众980人次;“乐惠便民小院”党员岗办理200余件民生事项;“睦邻议事小院”解决楼顶漏水等20余件问题;“驿彩活力小院”志愿服务队开展爱心帮扶环境整治、反诈宣传等活动90余次,让居民在共建共享中融入社区。心理互嵌,凝聚“同心同向”情感链社区定期举办邻里茶话会、节日共庆活动,打破居民隔阂。针对独居老人、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社区组织志愿者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志愿者不仅在生活上给予帮助,还注重情感陪伴,定期上门陪老人聊天、为孩子辅导功课,让他们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同时,积极培育“好邻居”“最美家庭”“和谐邻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等先进典型,用身边的好人好事教育身边的人,引导辖区居民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下一步,兴庆区丽景社区将进一步拓展“五维互嵌”的深度与广度,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互嵌式社区建设,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中进一步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兴庆区丽景社区“驿彩活力小院”联合共建单位举办邻里节、百家宴



利通区上桥社区“吾爱五家”共建完整社区“和美”家园


吴忠市、利通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中进一步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推进利通区胜利镇上桥社区社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五个家园”建设,培育“吾爱五家”工作品牌,以“微治理”促进“大和谐”,搭建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一家亲”互嵌式社区。主要做法与成效:一是党建引领,共筑精神家园。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单元红管家纵向体系,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网格、进小区、进楼栋,融合精神文明、党风廉政、文明家风、中华文化等,建立“石榴籽”家园、“润德苑”主题广场、“殷叔剪纸工作室”,为各族群众提供集休闲娱乐、文化交流、协商议事为一体的平台。依托乡镇党校,创新“5533培训模式,开设“石榴籽课堂”“红色课堂”等12大课堂,通过理论教学、情景模拟、六事同讲、现场教学、庭院宣讲等方式,开展“牢记总书记嘱托 铸牢共同体意识”教育30余场次,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根基,使党员干部、青少年、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二是暖心服务,共享幸福家园。引进启心社会公益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8支,开设“情暖桑榆关爱困境老人”“和你在一起青少年关爱”等公益创投项目,开展“心灵电影赏析”“幸福家庭讲座”等活动200余场次,通过专业社会组织服务,进一步促进家庭幸福、邻里和谐。深入实施“千名党员结对 万名邻里互助”暖心工程,开展“党员你好”党内关怀进家庭等活动68场次,“结对帮扶”53对困难群众,让各族群众守望相助、手足相亲,不断提升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组建“红帽子”“汇爱”等志愿服务队8支,开展关爱孤寡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500余场次,在“联”与“动”中构建了民情通百家、服务便百家、结对帮百家、文化乐百家的“石榴籽”幸福家园。三是和融共进,共创和谐家园。整合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社区志愿服务队、社会慈善“五社”资源力量,组建“四季春快乐表演队”“嫣然旗袍协会”等文艺团队4支,《共圆中国梦》等节目,深入各网格、小区、广场开展文化巡演活动20余场次,让各族群众共享文化盛宴。依托“我们的节日”“民族团结进步月”等契机,广泛开展“邻里百家宴”“亲情茶话会”“朋友喜相会”等联谊交友活动200余场次,让各族群众在休闲娱乐、文化浸润中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拉近了邻里距离,深厚了邻里情感。充分挖掘身边先进典型、好人好事,选树“六个先锋”“最美邻居”“优秀志愿者”等,通过“赞说好人好事”“五朵金花”宣传宣讲,让身边事教育感染身边人,引导各族群众向善向美,共同创造和衷共济、和睦相处的和谐家园。四是协同治理,共建平安家园。探索实施“1+6+N”红色物业机制,完善“12345”红色物业考评、“周六有约”业主接待日等制度,创建“党组织+红色物业+自管会”三位一体协同管理模式,通过“一诺双评三满意四服务五联动”和“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活动,形成小区事务大家说、小区决策大家定、小区治理大家议,让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小区治理,破解治理难题。吸取“塞上枫桥 人民调解”经验做法,发挥社区网格员、单元红管家、在职党员、“三官一师一员”等力量,开展“百楼万户大走访”“红管家协商议事会”等活动,面对面、心贴心了解居民群众诉求,排查矛盾纠纷,化解邻里矛盾,携手共建井然有序、温馨祥和的平安家园。五是同心协力,共绘美丽家园。根据居民群众个性化、多元化服务需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廉政文化、家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紧密结合,延展到单元、家庭细胞中,面向群众广泛征集绘画、剪纸等手工作品,打造旗帜领航、清风廉韵、石榴花开等“一楼一特”文化墙,扮靓了楼道文化氛围,打通了教育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整合共建单位、“两新”组织、慈善机构等力量,认真开展“为民办实事”“百姓百件事”活动,解决路面维修、绿化亮化等群众关心的揪心事、烦心事120余件,配套了健身器材、百姓大舞台等公共设施,为各族群众缔造美美与共、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利通区上桥社区“石榴籽”家园、“润德苑”主题广场



原州区和平门社区完整社区提质增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进一步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固原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积极会同原州区党委社会工作部门推进原州区和平门社区完整社区建设提质增效,以“红色引领、志愿服务、共驻共建” 为目标,着力打造 “精度、温度、力度” 服务品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主要做法与成效:一是以红色党建为引领,筑牢治理 “主心骨”充分发挥社区党总支核心作用,为完整社区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构建 “社区党总支 — 网格党支部” 严密架构,组建 “党员志愿服务队”,带动各族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培育 “共建美好家园” 红色物业品牌,推动物业服务深度融入社区治理。开创 “巧手兰心手工钩织坊”,既丰富居民生活,又开辟增收渠道。以完善功能为核心,夯实宜居 “硬基础”始终将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提升生活品质放在首位,持续优化社区服务功能与基础设施。依托 626 平方米社区办公场所,集成一站式便民服务等功能,实现政务服务、民生保障、文化活动 “一站式” 办理,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服务。以机制创新为抓手,激发共治 “内动力”面对社区治理难点,和平门社区勇于探索新路径,推动形成多元协同共治格局。深化网格治理,精准响应需求,确保对环境卫生、设施维修、矛盾调解等需求感知敏锐、响应精准、处置高效。完善居民议事制度,依托 “居民议事厅”“入户走访”“居民代表大会” 等渠道,广泛征集居民意见。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的治理共同体。以文化传承为特色,涵养社区 “精气神”文化是社区的灵魂,和平门社区通过丰富文化活动与志愿服务,增强居民归属感、认同感和凝聚力。常态化开展关爱孤寡老人、帮扶低保户(143 267 人)、义务清洁环境等活动,传递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精神。结合传统节日与民族团结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织 “爱就大声说出来”“端午浓情包粽子”“感恩邻里” 等活动,在 “童心书韵课堂” 和德顺日间照料中心开展亲子互动、老年文化沙龙,让各族群众从 “陌邻” 变为 “睦邻”,强化 “社区是我家” 的共同体意识。以嵌入式社区为纽带,织密服务 “暖心网”着力推动资源、服务与治理力量 “嵌入式” 融入居民生活,让完整社区建设更有温度。开设 “童心书韵课堂” 解决托育难题,通过 “四级网络” 与志愿队伍搭建互动平台,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在共同参与中增进情感联系。引导物业公司、驻区单位、大型企业从 “旁观者” 变为 “参与者”,推动资源共享(如开放文体设施)、责任共担,共同解决社区公共问题,形成 “人人参与、人人共享” 的建设格局。

下一步,原州区和平门社区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中进一步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重点聚焦老年人、儿童等重点群体需求,进一步完善社区便民服务设施,推动居家养老与托育服务深度结合,减轻家庭照料负担。持续优化治理机制,培育社区社会组织,营造 “中华民族一家亲” 的和谐氛围。

原州区和平门社区“社区是我家”的共同体意识




泾源县泾河社区完整社区建设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固原市、泾源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中进一步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推进泾源县香水镇泾河社区以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为契机,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形成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石榴花开美宁夏”的生动局面。一、党建引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区建设的精神之基。以支部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中心,创建社区“1234党建工作法”,以党建引领民族团结工作,民族团结工作实现全覆盖。社区进一步完善了“社区联合党委+小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将民族团结工作落实到每个网格、楼栋和家庭。社区依托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活动。在活动形式上不断创新,深化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认同,凝聚起社区各族群众团结奋进的合力。在党组织的统筹下,积极吸纳各族党员、热心群众、志愿者等加入到社区治理与民族团结促进工作中,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格局,充分发挥党组织凝聚人心、整合资源的强大能力。二、搭台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社区建设的内生动力。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架起为民服务连心桥,编织社区居民服务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先后解决了文华苑小区居民用水不稳定、馨苑小区排水不畅、福馨苑小区环境卫生差等一批想解决而一直未解决的老大难问题,为移民群众营造舒心环境。社区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改造力度,在本季度对老旧小区的道路进行了重新铺设,解决了坑洼不平影响居民出行的问题;对社区所辖小区进行了全面排查与修缮,排查内容涵盖消防通道、电动自行车充电、老旧线路以及汛期防御准备等多个方面,保障居民用水用电安全与排水畅通。三、联建共建开拓民族团结进步社区建设的崭新局面。持续推进“跨村联农”特色产业示范项目,发展中蜂养殖等特色产业。社区手工插花帮扶点季度吸纳各族群众灵活就业。居民既可以集中在帮扶点干活,也可以把原料带回家制作,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今年以来,社区继续推进牛棚屋顶光伏发电、菌菇种植、中蜂养殖、人造花手工制作等项目,打造“泾河甄选”网络自营平台。这些项目为各族群众提供了大量灵活就业机会,大家共同参与产业发展,共享发展红利,在合作共事中增进了团结与友谊。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共乐和谐社区氛围。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在七夕节日期间,社区组织开展“星桥诵诗,共话初心”朗诵活动,让群众在欢乐喜庆的氛围中感受文化特色,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与尊重。社区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专家团队开展以“走近航天科技,拥抱未来梦想”为主题的科普活动,通过互动体验、科普讲座和实物展示等形式,让参与者近距离感受航空文化的魅力,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各族群众在文化交流中共同欢乐、和谐共处。

泾源县泾河社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各族群众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团结氛围更加浓厚。下一步,泾河社区将继续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中进一步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打造更加和谐美好的完整社区,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泾河社区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泾源县泾河社区时时紧盯各类消防安全排查打造更加和谐美好的完整社区




青铜峡市银河社区让各族群众交融中共享完整社区美好生活


进一步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青铜峡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推进银河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锚定“互嵌式社区新样板、幸福社区升级版”,不断拓宽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让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享幸福社区美好生活。主要做法与成效:一是聚焦生活场景实现“生活入圈”衣食住行里,孕育着大需求,针头线脑中也有居民群众小期盼,社区坚持把“小百分比”的急难愁盼办到“百分之百”,精准对接各族群众需求。以建设互嵌式社区环境为切入点,整合政策、基础设施、文化、人力、经费等方面资源,推进智慧社区、完整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建设。优化15分钟便民圈,打造出融居住、教育、健康、生活等为一体的小区服务场景,有力缩短服务“半径”。社区因区施策,倾心打造“养老圈”“生活圈”“文化休闲圈”“体育健身圈”“托育圈”,推动“多圈合一”、实现“一圈多能”的基础上,在家门口就满足多种日常服务需求。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政策,积极推动民生工程落地见效。着力破解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缺损、配套功能缺失、管理机制不善等难题,通过改造商讨会、公示改造方案、发放改造征求意愿表等方式,改造过程中对基础设施、屋面防水等30多项内容进行完善改造,增加小区休闲广场、休闲长廊、休闲亭、配备了垃圾分类桶、儿童娱乐设施设备、新建非机动停车位79处、地上充电桩13处、停车位495个、长廊2处、休闲凉亭6个、新能源67个。如今,老旧的墙体“披上新衣”,居民楼下的停车位现在种满住户提议种植的植物,新建凉亭里打牌聊天的居民不再被风吹日晒困扰,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改”到了各族群众心坎上,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聚焦社会资源实现资源破圈”。社区是我家,治理靠大家。我们积极实施“社区合伙人”服务模式,招募有情怀、有创意、有行动力的社会多元主体,以温暖服务点亮街坊烟火,用特色创意焕新社区生活。锚定参与主体多元化 。我们紧盯服务领域的短板和弱项,招募企业30家、党建合伙人11家、社会组织7家、物业合伙人5家、个体合伙人7个家,开展党建联建类、社会治理类、帮扶救困类、志愿服务类、便民利民类“五类服务”,促进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拓展组织方式多元化。为了让合伙人愿意来,还能留得住。我们采用全方位支持、共享平台资源、品牌形象提升“三类措施”,帮助各个合伙人有阵地、有市场、有人气、有知名度,为社区居民提供“公益+低偿”的专业服务,实现合伙人与居民“双向奔赴、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释放出“1+1>2”的叠加效应。三是聚焦民呼所应实现“幸福出圈”。我们坚持在“融”字上下功夫、求突破,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讲、帮、乐、树、行“五部曲”为载体,开展“籽籽促同心 巾帼绽芳华”石榴杯广场舞大赛、党建引领文明实践、情满中秋、浓情端午等活动,实现一个旋律、多个声部、花式唱腔、同步发声,有力促进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建设党群互动亲密、邻里友爱团结、家庭温馨和谐的康乐家园。

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中,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工作统筹推进。动员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努力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浓厚氛围,不断增强创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下一步,青铜峡市银河社区将坚持工作触角再深入、品牌载体再创新、工作合力再凝聚、为民服务再精细,持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有形有感有效。

青铜峡市银河社区完善的设施提供“籽籽促同心巾帼绽芳华”广场舞场地




灵武市西昌街社区民族团结相交融 共筑完整社区邻里幸福圈


灵武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推动灵武市西昌街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建设互嵌式社区,不断擦亮“民族团结相交融 共筑邻里幸福圈”特色品牌。主要做法与成效:一是空间互嵌聚人气,拓展群众社交“生活圈”。通过完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功能,为居民提供司法咨询、人民调解、医疗救助、退役军人服务、志愿服务和帮办代办等服务项目。在每个小区建设邻里驿家,深入推进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为居民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对新建小区加大监督指导和宣传引导,引导各族群众“插花式”居住,支持各族群众混居融居,推进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良好格局。二是文化互嵌接地气,架起融情交流“连心桥”。组建西昌街彩虹艺术团、“快乐你我”健身队2个群众文艺组织,紧扣“我们的节日”,以“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为抓手,开展“灵蛇送福启新岁 指尖灵韵迎新春”、“聚‘邻里力’ 结‘邻里情’ 连‘邻里心’”等文体活动50余场次,搭建邻里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引导各族群众学在一起、乐在一起。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利用网格微信群常态化普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及法律法规,线下通过向居民群众发放宣传折页、入户走访“聊家常”等形式,宣传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4场次,引导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三是经济互嵌稳就业,激活为民服务“新动能”。优化社区居民职业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技能类培训活动,依托“西昌邻里职通车”就业品牌,搭建“家门口”的创业就业平台。为各族群众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开展就业政策宣传活动12场,通过电子屏、短信、微信群等途径转发宣传就业及医保等各类宣传政策900余次,招聘信息270余次。协同职业培训学校组织家政服务等专业培训11期,完成劳动力转移就业90人,激活各族群众创业增收的动力。对有就业意愿的提供“1131”服务即至少提供 1 次政策宣介、1 次职业指导、3 次岗位推介、1 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四是社会互嵌促融合,共唱协同共治“交响曲”。设立红色网格驿站,通过“居民提事、网格议事、会议定事、联动办事、群众评事”的“五事工作法”服务居民。成立治保会,发挥“千里眼”“顺风耳”“巧嘴巴”“小帮手”作用,以打牌、聊天、话家常等形式融进群众身边,发现和调解“鸡毛蒜皮”小事。定期邀请“三官一师一员”“法律明白人”等基层法治力量“把脉问诊”18场次,以“法”为主心骨,以“情”为主旋律、以“理”为主基调,运用“一听、二聊、三调、四疏”的工作方式,使情、法、理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化解纠纷的目的。持续深化创新“志愿服务+”模式,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9’来作贡献”便民服务日活动25场次、“窗帘之约”行动和“专属一小时”空巢独居老人陪伴计划,精准问需、精细服务,以志愿服务释放最大同心力量,营造各族同心、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五是心理互嵌焕新生,共织邻里和睦“幸福网”。广泛开展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结亲互助和“民族团结进步月”系列活动,促进各族群众相邻共居,互学互帮、互尊互谅。开设心理咨询室,通过开设讲座、举办宣传活动,提供多样化的社区心理公益服务和个案帮扶31次,加强人文关怀和生命教育。以“民族团结和谐”为纽带,开展和谐邻里、最美邻居评选活动,进一步凝聚各民族团结合力。以创建“最美”家庭系列评选为重点,丰富“最美家庭”活动内涵,建设各家庭和谐、温馨、团结的精神家园,促进家庭团结和谐。传承红色基因教育,为党员、青少年和居民开展革命历史教育、党的民族政策12场次,提升居民的爱党爱国热情,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灵武市西昌街社区打造“邻里驿家”活动室



工作信息收集、整理、编辑:杨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