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落实】
西夏区机床厂社区垃圾分类“硬设施”+“软服务”撑起完整社区宜居幸福感
青铜峡市北苑社区“三融三全”破题让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变“好习惯”
【工作特色】
垃圾分类“智多星” 绿色家园我先行
——金凤区湖畔嘉苑西区成功开展垃圾分类活动
“传声筒接力棒”给旧瓶“穿新衣”
——永宁县建设社区为地球“添绿意”文明实践活动
【工作落实】
西夏区机床厂社区垃圾分类“硬设施”+“软服务”撑起完整社区宜居幸福感
在银川市、西夏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中认真落实完整社区建设试点的指导下,西夏区大力推进社区环境卫生设施改造建设,将垃圾分类作为完整社区建设的重要实践,以打造西夏区垃圾分类示范点为契机,截至2025年第四季度,西夏区北京西路街道机床厂结合社区实际,锚定党建引领方向,通过坚持设施布局优化、坚持分类管理强化、坚持居民参与常态化,达成垃圾分类“三维”发力,助力构建功能完善,环境宜居的完整社区。主要推动落实工作与取得成效:
一、合理规划垃圾投放点,确保垃圾分类便捷可达
聚焦居民集中区域,规划建设11个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6个分类亭,覆盖全辖区;其中西萃芳庭小区设4个分类房、1个分类亭、5个投放点,精准匹配居民需求。配齐蓝(可回收物)、红(有害垃圾)、绿(厨余垃圾)、灰(其他垃圾)四色分类桶,其中其他垃圾桶176个,桶身印清晰图文标识,一看就懂、一投就对。按人口密度和垃圾产生量动态调整点位,缩短居民投放距离;同步配套遮雨顶棚、宣传告示栏,垃圾房旁设便民洗手池、照明灯及通风杀菌设备,细节处提升投放体验。
二、完善垃圾分类工作机制,实现全过程长效管控
制定印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图示,通过垃圾分类“五进”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并将履行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义务纳入业主公约,做到分类处理“实现一个规格、形成一套流程、达到一致效果”。一是会商机制解难题。定期召开社区、物业公司及业主代表共同参加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协调会,及时沟通相关事宜、协调相关工作、共解推进难点。同时,以参与垃圾分类投放为重要标准,定期开展红榜评比奖励、“最美业主”评选等活动,极大提高垃圾分类参与率。二是台账机制定数据。建立每日分类垃圾量、分类投放情况、分时段投放习惯、巡查台账和“一户一档”等基础台账资料,每天采集分类垃圾产生量、居民参与度、居民投放习惯等信息,为“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提供基础,为智能化、数据化全流程管理、全资源利用提供数据。三是巡检机制促成效。实行垃圾分类网格化管理,引导社区网格员、物业管理员、小区志愿者联合成立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常态化开展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和收集执行情况巡查、宣传、督导等工作,确保小区生活垃圾从分类投放到分类收集转运全过程贯彻落实到位。
三、多元宣传促习惯,让分类意识入民心
充分发挥社区“乐邻帮帮”、“超能妈妈”等志愿者队伍作用,深入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活动,通过社区党员带动指导周边更多的社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潜移默化地加深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截至目前每年开展宣传类活动15次,发放宣传册600余张。社区、街道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引导、垃圾分类设施设备管理维护工作,打造积分兑换超市,通过奖励激励形式激发业主参与垃圾分类的内生动力。其中西萃芳庭小区成熟运转积分超市积分奖励模式,让业主用付出攒积分、兑商品,进一步提高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向居民发放了260余张积分兑换卡。除了垃圾分类奖励积分外,积分项目还包括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环境整治等文明实践活动,参加积分项目,可拿到10至600不等的分值,经申请、审核、公示等流程后,即可获得相应分值的文明积分,并按积分标准用于兑换所需物品,激发参与内生动力。
下一步,西夏区机床厂社区将以党建示范引领为突破,持续创新垃圾分类服务模式,升级设施功能,推进精品示范居住区创建,推动居民生活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跨越,共建更和谐、更幸福的完整社区家园。

西夏区机床厂社区通过社区党员带动指导周边更多的社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潜移默化地加深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西夏区机床厂社区按人口密度和垃圾产生量动态调整点位,缩短居民投放距离。

西夏区机床厂社区实行垃圾分类网格化管理,引导社区网格员、物业管理员、小区志愿者联合成立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常态化开展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和收集执行情况巡查、宣传、督导等工作,确保小区生活垃圾从分类投放到分类收集转运全过程贯彻落实到位。

西夏区机床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分类房同步配套遮雨顶棚、宣传告示栏,垃圾房旁设便民洗手池、照明灯及通风杀菌设备,细节处提升投放体验。
青铜峡市北苑社区“三融三全”破题让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变“好习惯”
青铜峡市裕民街道北苑社区成立于 2004 年 12 月,地域面积 1.5 平方公里,辖 9 个居民小区(含 7 个物业管理小区、2 个物业自管小区),共 78 栋住宅楼、5057 户居民、11671 人。为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在青铜峡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中认真落实完整社区建设试点的指导下,青铜峡市大力推进社区环境卫生设施改造建设,以 “三融三全” 工作法为抓手,截至2025年第四季度,青铜峡市裕民街道北苑社区通过深入发动、示范先行、以点带面、建章立制,稳步实现生活垃圾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目标。主要推动落实工作与取得成效:
一、融聚多方力量,以 “三融” 筑牢分类基础
一是融组织强合力,推进垃圾分类专业化。依托 “1+4+X+N” 网格化管理模式,以社区党委为核心,整合物业、业委会、专(兼)职网格员、志愿者等多方资源,召开联合党委成员单位党建联席会,组织在职党员签订《垃圾分类承诺书》。通过党员带头参与分类、带头积分兑换、带头宣传劝导,带动家人亲友共同参与,构建 “党建引领、多方共治” 的垃圾分类新格局,确保宣传发动无死角、分类收集无遗漏。
二是融队伍优布局,推进垃圾分类网格化。整合辖区在职党员、专(兼)职网格员、楼栋长力量,按岗位需求分时段、分阶段开展专题培训,充实网格工作力量。发挥网格党员 “分干包片” 作用,常态化开展 “桶前值守” 督导;在每个单元推选 1 户垃圾分类示范户,以点带面辐射楼栋、带动小区,推动分类工作落地见效。
三是融入职责广宣传,推进垃圾分类常态化。构建 “线上 + 线下” 全方位宣传矩阵,让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线上通过电子屏、小喇叭、微信群、公众号等载体,循环推送宣传标语、公益宣传片;线下依托广播、宣传栏,结合 “进家入户” 走访、培训会、庭院会、板凳会等形式,发放倡议书及宣传单 3000 余份,持续将分类知识送进千家万户,稳步提升居民分类投放正确率。
二、聚焦落地见效,以 “三全” 深化分类实践
一是强基础优配置,实现设施建设 “全覆盖”。抢抓老旧小区改造契机,遵循 “一个小区一个方案” 原则,对 6 个改造小区实地勘察,联动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施工方精准选址,推进 “撤桶并点”。累计建成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 1 个、垃圾分类屋 3 个、垃圾分类亭 17 个,配备四分类垃圾桶 200 余组,设置宣传专栏 9 处,为 1600 余户示范家庭配备四色分类回收袋,筑牢分类硬件基础。
二是富载体拓形式,推动参与主体 “全动员”。以党建为引领,倡导健康环保生活方式。组织党员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党日活动,通过观看宣传片、知识问答深化认知;举办 “大手拉小手” 趣味游戏、“奇思妙想 变废为宝” 手工制作等特色活动,搭建互动平台;设立 “绿色小屋”,引导居民用厨余垃圾制作酵素。系列活动推动居民从 “要我分” 向 “我要分”、从 “现场分” 向 “在家分” 转变,参与热情持续高涨。
三是建机制重激励,构建治理体系 “全链条”。采取 “先试点后覆盖” 模式,在试点小区率先推行垃圾分类积分制。明确先行示范户标准,建立资源垃圾兑换制度与积分台账,定期开展积分兑换 —— 有害垃圾按上缴量免费兑换礼品,资源垃圾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物业费、停车泊位费等;每年评选 “最美垃圾分类先行户”,以正向激励激发居民主动性,构建 “分类 — 收集 — 兑换 — 激励” 全链条治理体系。
下一步,青铜峡市北苑社区将持续深化 “三融三全” 工作法,健全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创新开展主题活动,推动分类理念入脑入心、转化为自觉行动。引导居民从身边小事做起,争当垃圾分类的宣传者、参与者、践行者,让垃圾分类从 “新时尚” 真正成为融入完整社区日常生活的 “好习惯”。

青铜峡市北苑社区强基础优配置,加强垃圾分类屋设施建设。

青铜峡市北苑社区强基础优配置,加强垃圾分类亭设施建设。

青铜峡市北苑社区建立资源垃圾兑换制度与积分台账,定期开展积分兑换。

青铜峡市北苑社区定期开展积分兑换 —— 有害垃圾按上缴量免费兑换礼品,资源垃圾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物业费、停车泊位费等。

青铜峡市北苑社区倡导健康环保生活方式,举办 “大手拉小手” 趣味游戏、“奇思妙想 变废为宝” 手工制作等特色活动,搭建互动平台。
【工作特色】
垃圾分类“智多星” 绿色家园我先行
——金凤区湖畔嘉苑西区成功开展垃圾分类活动
生活垃圾分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更是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培育文明新风尚的民生工程。银川市、金凤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中落实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大力实施社区环境卫生设施改造建设,进一步提升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与垃圾分类能力,共同缔造美好宜居的社区环境,2025年11月10日上午,金凤区湖畔嘉苑西区社区在社区活动室内成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活动,活动吸引了近三十余名社区居民踊跃参与,现场气氛热烈,学习氛围浓厚。主要推动落实工作与取得成效:
一、宣传垃圾分类对社区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讲座伊始,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开场致辞,强调了垃圾分类对于减少污染、资源再利用以及社区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呼吁广大居民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成为垃圾分类的实践者和推广者。
二、重点剖析和讲解,帮助居民们理清了认识上的误区
本次活动,社区工作人员通过精心制作的PPT,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图片和实物展示,为居民们系统讲解了“为何要垃圾分类”、“如何区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等核心知识。针对日常生活中容易混淆的垃圾,如大骨头、玉米核、过期药品、化妆品等,进行了重点剖析和讲解,帮助居民们理清了认识上的误区。“以前总觉得垃圾分类很麻烦,分不清哪些是可回收的,听了今天的垃圾分类内容,一下子就明白了!特别是知道了大骨头不是厨余垃圾,以后不会再分错了。”居民李玉英阿姨高兴地分享着她的收获。居民张生秉也表示:“这样的活动非常实用,不仅我们自己要学好,回家还要教给孩子们,让全家人都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三、趣味互动极大地调动了居民的参与热情
为了让垃圾分类知识更加入脑入心,活动特别设置了趣味互动环节,“废旧电池属于什么垃圾?”“摔碎的陶瓷碗可以回收吗?”面对工作人员的提问,居民们纷纷举手,踊跃抢答,现场秒变成“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场”。这种互问互答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居民的参与热情,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活动室。
金凤区湖畔嘉苑西区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本次活动是社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系列举措之一,不仅普及了垃圾分类知识,更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责任感,为共建共享干净、整洁、优美的和谐社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一步,社区将继续通过宣传栏、业主群、组织志愿者和辖区民生物业公司,持续宣传和引导,帮助居民将垃圾分类的环保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绿色、低碳、环保”的文明新风吹遍完整社区的每一个角落。

金凤区湖畔嘉苑西区社区为居民们系统讲解了“为何要垃圾分类”、“如何区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等核心知识。
“传声筒接力棒”给旧瓶“穿新衣”
——永宁县建设社区为地球“添绿意”文明实践活动
为将绿色环保理念深度融入社区文化,引导青少年从“认知”向“践行”转变,在永宁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中落实完整社区建设试点的指导下,永宁县大力推进社区环境卫生设施改造建设,2025年第四季度,永宁县建设社区开展“传声筒 接力棒”知行互促文明实践活动,以“给旧瓶‘穿新衣’,为地球‘添绿意’”为主题,吸引辖区30余名青少年以行动践行环保初心,用创意传递文明力量。主要推动落实工作与取得成效:
一、用环保警示科普分享垃圾降解知识
活动伊始,“一个普通塑料瓶在自然环境中降解竟需要长达450年”的科普分享,瞬间抓住了所有青少年的注意力。大家轻声惊叹,有的悄悄和身边伙伴换算“450年有多久”,有的低头看着手中的废旧瓶罐若有所思——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让“资源浪费”不再是抽象的词语,而是真切烙印在心头的环保警示,也让资源循环的重要性变得可感可知。
二、用垃圾废旧瓶罐演示“三步造花房”提升环保认知
教学环节中,志愿者现场演示“三步造花房”技巧:剪底留身打造花房主体、扎孔防止植物烂根、用粘土和卡纸创意装饰。青少年们迅速投入实践,有人专注裁剪废旧瓶罐,有人合力设计个性造型,有人细心粘贴环保标语,当废旧塑料瓶逐渐变成精致的“小花房”,环保认知也在动手过程中慢慢落地。
三、用制作的“生态小花房”接力绿色铺满社区
创作结束后,青少年们将自带的多肉、绿萝小苗栽入“花房”,以小组为单位分享环保宣言——“要当家里的环保‘传声筒’,提醒爸妈少扔垃圾”“接过文明‘接力棒’,让绿色铺满社区”。活动最后,他们带着亲手制作的“生态小花房”上门送给社区老人,让绿色与温情在邻里间传递。
永宁县建设社区这场“动手实践+志愿传递”的活动,不仅让旧物焕发新生,更让青少年在参与中收获满满:他们不仅学会了废旧瓶罐改造的实用技能,更在科普中深化了“资源循环利用”的环保认知;在小组合作中提升了沟通协作能力,在上门送花房的过程中懂得了关爱老人、传递温暖;更重要的是,真正实现了环保认知与实践行动的双向促进,让文明志愿服务的种子在完整社区建设心中生根发芽。

永宁县建设社区用塑料瓶制作的“生态小花房”接力绿色铺满社区

永宁县建设社区当废旧塑料瓶逐渐变成精致的“小花房”,环保认知也在动手过程中慢慢落地。
工作信息收集、整理、编辑:杨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