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铺展;
时代的华章,在新的奋斗里书写。
11月28日,中国共产党吴忠市第六次代表大会开幕。吴忠,在回眸与憧憬的交汇时刻,又一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过去5年,吴忠市走过了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奋斗历程。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宁夏,特别是去年视察宁夏时首站来到吴忠市,访农户、进社区、察民生,饱含了亲切关怀,满怀了殷切希望,寄予了深情嘱托,使全市各族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自治区党委坚强领导下,吴忠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经受住一场场大战大考,攻克了一个个难题难关,打赢了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吴忠市连续8年获得全区效能目标考核优秀等次。
步履坚定迈入新征程。今后5年,是吴忠市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干事创业的发展黄金期、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吴忠市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决守好“三条生命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促进共同富裕,持续做好调转增融“四篇文章”,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立足新阶段、奋进新征程,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中团结奋进、示范先行,奋力建设现代化美丽新吴忠,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 塞上明珠绘就多彩画卷
在刚刚挥别的5年中,在吴忠市的广袤大地上,一张张蓝图成为现实,一幅幅画卷徐徐铺展。
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4%,经济总量由全区五市第三跃居第二。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盐同红3个贫困县高标准脱贫摘帽,21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8.9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全市城市建成区拓展到1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55.8%。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完成营造林156万亩,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18%、54.5%,湿地保护率达到60%以上。耕地保护工作连续6年获全区一等奖。创成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信用体系监测排名全区前列,累计减税降费37.1亿元。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5%、10.3%,财政支出80%以上投向民生。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成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民主法治扎实推进。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吴忠市被命名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和首批“全国禁毒示范城市”,“五进”宗 教活动场所做法在全国推广。
民族团结巩固提升。吴忠市及所辖5个县(市、区)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县(区),民族团结成为吴忠市最靓丽的名片。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
巨笔如椽,描绘华章。一组组骄人的数字,见证着吴忠市的发展成就和百姓的幸福指数。
2 群策群力描绘美好蓝图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每一次向历史的回眸,都是一次思想的点名、精神的整队。
“回顾走过的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得益于始终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部署要求,坚决把对吴忠市的关心支持落到实处。”中国共产党吴忠市第六次代表大会的报告,深情总结着发展的重要经验与启示。
得益于始终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调转增融“四篇文章”,走出一条具有吴忠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得益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稳人民立场,坚守为民情怀,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
得益于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得益于始终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各级党员干部务实进取、攻坚克难、奋勇争先;
得益于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3 东方风来吹开满目春景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从罗山脚下到黄河之滨,从盐池滩羊集团到利通区五里坡奶牛基地,在开启建设现代化美丽新吴忠的新征程中,新的经济引擎正发出隆隆轰鸣。
在这块如诗如画的土地上,发展机遇、发展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人文优势正积蓄着新的巨大动能。
——国家更加重视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自治区支持实施红寺堡区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青铜峡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项目,红寺堡区、同心县被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吴忠市处在宁夏沿黄经济带重要节点,随着银西高铁、京兰高铁、银太高铁、银百高速、乌玛高速等交通要道陆续建成运营,为吴忠市融入国内交通网、实现大联通、大循环创造了良好条件。
——产业特色鲜明,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能源等优势产业集群,新兴工业、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奶产业等链条完整,园区发展态势良好。
——水利、矿产、油气、风光电等资源丰富,为新能源发展提供条件;城市、县城区域发展有后发优势。
——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群众安居乐业,民营经济充满活力,“休闲吴忠”“美食吴忠”有一定影响力,全市上下干事创业氛围浓厚。
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全局。如何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努力把机遇转化为发展现实,把优势转化为胜势,把潜力转化为动力。
中国共产党吴忠市第六次代表大会擘画出美好蓝图——建设经济更加繁荣、民族更加团结、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的新吴忠。
4 调转增融写就“四篇文章”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只要把战略机遇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吴忠市就一定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创造新的辉煌——经济总量达到千亿元,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调结构、转方式、增动能、促融合,这‘四篇文章’是推动吴忠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参会代表深有感触地说。
“调”,就是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持续推进重点产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在建强龙头、扩大规模、提升效益上持续用力,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转”,就是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方向,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资源循环化利用、企业清洁化生产,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增”,就是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加快推进科技、业态、模式、管理创新,培育新增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持续深化改革开放,精准扩大有效投资,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和活力。
“融”,就是统筹区域城乡发展,促进山川共济、区域协调、优势互补。推动产城融合,以产促城、以产兴城,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加快城市集约发展。推动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实现一二三产前延后展、融合互促。推动城乡融合,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一体发展。
在产业发展方面,推进工业提质扩量、农业提档增效、服务业提速升级。聚焦“9+1”重点特色产业,持续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推动产业布局区域化效益显现、产业基础高级化特征凸显、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
12月的吴忠寒意渐浓。行走在各工业园区及工业企业,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工业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也是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推进工业提质扩量上,吴忠市突出优势产业锻长板,推动绿色食品、现代纺织、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带动、骨干企业支撑、中小微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突出传统产业补短板,加快实施“四大改造”,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5%以上,推动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现代化振兴。突出新兴产业强底板,抢抓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重大机遇,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普及应用,推进5G技术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推动电子信息、新材料、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突出工业园区改造提升夯基础,推进园区“腾笼换鸟”,持续处置低效用地,积极引导产业关联企业和项目入园,推动金积、青铜峡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力争5个工业园区总产值突破千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
一棚棚蔬菜绿意葱茏,一排排牛舍错落有致,一头头肉牛膘肥体壮,一条条硬化路通村达户,一户户农家小院温馨别致,一张张笑脸折射幸福满满……这一切,都让人感受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蓬勃生机。
在推进农业提档增效上,吴忠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建设黄河流域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国家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生产结构,加快奶业振兴行动,扩大优质饲草种植基地,推进利通区五里坡、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青铜峡牛首山三大奶牛养殖核心区建设,实施宁夏伊利四期扩建项目,打造400亿元奶产业聚集区。做大做强滩羊和肉牛、葡萄酒、黄花菜、枸杞等重点特色产业,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壮大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构建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连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小农户增收发展。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5%以上。
在推进服务业提速升级上,力促消费扩容提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全域旅游“一核三带”建设,黄河青铜峡大峡谷创成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成全域旅游示范市,努力打造“旅游之城”。实施餐饮业发展质量提升、品牌培育、龙头带动、文化挖掘、人才培养“五大工程”,进一步提升“游在宁夏·吃在吴忠”及“早茶文化”影响力,打造“美食之城”。发展金融服务、研发设计、风光电设备运维等现代服务业,持续深化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会展博览、健康养老等产业,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以上。
如果说大力推进“调转增融”、大力推进产业发展是发展战略的有力一翼,那么,改革创新、区域协调发展则是发展战略的另一强硬翅膀。
如何立足国家战略推进创新转型,在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吴忠市的回答是: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动能。持续推进农业农村、金融、国资国企等领域改革,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扎实开展“四权”改革,在节水增效、盘活增值、降污增益、植绿增绿方面蹚出新路子,推动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完善优化营商环境相关政策措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努力打造效率高、成本低、服务好的一流投资环境。更加重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用好中阿博览会等重大会议和河东机场、银西高铁等开放路径,深化与京津冀、黄河“几”字弯、陕甘蒙毗邻地区等交流合作,推动商品贸易、技术合作、文化旅游纵深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支持吴忠仪表、北连生物等龙头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打造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产学研融通创新工程,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建立自治区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50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营造崇尚创新的价值导向和社会氛围。
如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吴忠市的回答是: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健全县域经济发展工作机制,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县域优势互补、集群发展。利通区建成全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及加工基地,各项经济指标走在全区前列;红寺堡区建成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青铜峡市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取得突破,进入全区县域经济第一梯队;盐池县打造滩羊、清洁能源、新型材料等产业集群,综合实力稳居全区山区九县之首,争创西部百强县;同心县重点发展清洁能源、羊绒加工、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山区县前列。加快利通区和青铜峡市“一河两岸、双城一体”同城化发展步伐,推动资源要素集约集聚、产业发展协同互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保联保联治,促进黄河两岸商贸休闲、文旅一体相互融合,打造黄河金岸亮丽生态城市。加快盐同红一体化发展步伐,以太阳山县级中心城镇建设为重点,推动惠安堡高铁片区和太阳山能源化工新城建设,辐射带动周边整体发展,形成主体功能明显、发展优势互补、良性联动循环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中心城镇集聚发展步伐,重点打造金积—峡口—青铜峡镇、太阳山—惠安堡—韦州—下马关镇等集中带,使其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新引擎。
5 天蓝地绿抒怀写意山水
“把绿色作为吴忠市最厚实、最亮丽的底色,走稳走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吴忠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让人民群众共享最普惠的绿色公共产品。”中国共产党吴忠市第六次代表大会报告这样说。
守护黄河,确保长久安澜。
吴忠市以黄河干流为主轴,突出黄河长治久安,实施河道控导、河道治沙、滩区治理、航运建设提升等项目,实现民生保障线、抢险交通线、文化展示线、生态旅游线有机统一。加快完善城市防洪工程体系,提标改造青铜峡市、利通区河岸堤防,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对罗家湖、古城湾等河滩滩涂进行植被恢复,提标改造黄河湿地。实施贺兰山东麓、牛首山北麓防洪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善城市排涝工程,确保城市安全。
清水沟、南干沟是吴忠市入黄重点排水沟,如今已是岸堤杨柳依依,清波粼粼,水鸟游荡。建成投用的古城湾人工湿地暨吴忠市第一污水处理厂里没有难闻的臭气,没有污液翻滚的车间,处处是一片美好宁静的公园景象……这些正是吴忠市保护母亲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生态保护,任重道远。吴忠市将不断保护修复生态系统,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统筹推进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建设,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增强生态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严格落实“四禁”“四减”“四保”要求,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统筹推进森林、草原、湿地、流域、农田、城市、沙漠“七大生态系统”建设,突出抓好罗山、牛首山等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创建罗山国家公园。持续开展哈巴湖、青铜峡库区等河湖湿地和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加快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
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现全市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城市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生物多样性“五个提升”。实施城乡绿化美化、森林资源保护、林业产业提升工程,高标准建设京藏高速红寺堡段、银百高速盐池段、109国道青铜峡段、慈善大道4条绿色廊道,重点实施贺兰山东麓、孙家滩、五里坡、盐同红移民迁出区4大片区造林绿化,每年新增造林10万亩,建设绿色城镇、绿色村庄、绿色河道、绿色公路、绿色铁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吴忠市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科学制定“双碳”时间表、路线图,严格落实能耗“双控”目标,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安全高效的经济体系、能源体系和交通体系,梯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空气质量、地下水位、黄河吴忠过境断面水质、土壤环境质量“四个不降”。统筹推进“四尘同治”,强化工业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统筹推进“五水共治”,巩固提升入黄排水沟、黑臭水体整治成果和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推动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建设全覆盖,实现水污染防治向水生态保护高质量转变。统筹推进“六废联治”,深化“清废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强化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风险管控,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不断提高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6“幸福之城”筑就民生福祉
走进青铜峡市大坝镇韦桥村,顺着唐徕渠边的村道徜徉,桃树、梨树、枣树种满房前屋后,路灯排列整齐,分类垃圾桶合理摆布,村民家的屋顶上,一排排光伏板将电能供给村民家使用。吴忠市持续建设美丽城乡,统筹布局城市生态、生产、生活等功能空间,一体推进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塑造以市区为主体、县城为辅助的山川秀美、各具特色、宜居宜业的城市新貌,让群众住得更舒心、生活更安心。
“深入推进‘四大提升行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建设‘幸福之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奋力打造宜居宜业示范市。”中国共产党吴忠市第六次代表大会报告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贯穿发展始终。
落实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发展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继续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力度,打造盐同红集中连片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示范区域。抓好96个重点移民村整村提升,聚焦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统筹推进“六项重点任务”,建成红寺堡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加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乡镇、村支持力度,深化闽宁对口协作,做好央企定点帮扶工作,确保移民群众增收致富更加稳定、更可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宁夏红山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有员工140人,90%是利通区城乡居民。“每月按时领工资,还为我们缴纳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该公司员工黑月说。提升居民收入水平,落实好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全面拓宽居民增收渠道,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生活富起来。
在提高教育卫生质量方面,落实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加快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力促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高教育特色多样、职业教育优化类型定位,加快缩小教育校际、城乡、区域差距。落实好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健康吴忠”建设,深化拓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加快建设各类公共体育场馆,构建更高水平的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健全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利通区各社区连续10多年举办“社区邻居节”,形成了守望相助、和睦相处的新型邻里关系;每所学校坚持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教学、融入课堂,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灵深处生根发芽;连续20多年开展“民族团结月”活动,实施民族团结“细胞工程”,把民族团结创建延伸到居民家庭、小区楼舍、单元楼道……一个个特色活动,让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情同手足、唇齿相依的深厚情谊。
唯有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牢牢守住人民的心,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勇立潮头御风行,击鼓催征稳驭舟。站在历史的重要关口,吴忠市必将续写新的更大成绩。
(记者 张国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