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 正文

发挥县城在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

发布人: 文章来源:中国建设报 阅读量:

我要打印         关闭

 

根据《2014年城乡建设统计公报》,去年底全国共有1596个县,其中县城户籍人口1.40亿人,建成区面积约2.01万平方公里。同时,全国还有县级市361个。作为县(市)级领导机构所在地的县城镇(简称“县城”),在国家现行城市标准的划分中,基本都属于小城市范畴。而这样的小城市,直接面向县(市)域内的3.3万余个乡镇,近10亿人口,对区域内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具有统领和辐射功能。在实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充分认识和发挥县城的重要作用非常关键。

一、县城的发展规划对农村发展有着主导作用

县城是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经济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组织规划、公共事业规划等等,不但体现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主导着区域内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方向。

县城发展规划是一个地区发展的牛鼻子,既要准确定位、彰显特色、集聚优势、促进发展,又要纲举目张、统筹城乡、扩展效应。编制县城的发展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分析条件、研判趋势、抢抓机遇、留好空间,体现合理性、可行性、持续性和前瞻性。县城的发展规划要坚持产城高度融合、城市功能齐全、环境保护优先、发展空间开放、辐射区域有力。农村乡镇的发展规划,要接受县城发展规划的传导,做到思路衔接、基础配套、产业互补、突出优势、发展有效。县城与乡镇存在紧密的依存关系,县城带动乡镇发展,城乡才能共同进步。

二、县城的基础设施对农村配套有着连贯作用

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考量,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的程度。城市的要素决定了县城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重点。国家的铁路、公路等重要交通要道都是向县城交汇,地方的教育、医疗、商业、文化体育设施都是以县城为重点,县内的交通也以县城为枢纽,水、电、气、通信信息平台、污水及垃圾处理等等都是以县城为重心,并向区域内延伸和贯通。所以,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要兼顾城乡布局,合理配置资源。统筹规划建设和使用基础设施,既能统一管理、提高效率,又能减少重复建设、避免浪费、节约投资,更能规范标准、保证质量和维护公共利益。如在农村垃圾处理方面,江苏、浙江都在全省形成了“组集中、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一体化模式。扬州市以县城为中心,实行区域供水全覆盖,城乡群众饮用统一安全放心的自来水。

三、县城的公共资源对农村生活有着保障作用

城镇化的本质是公共服务的延伸和优化,让城乡群众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县城是我国最底层的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的行政中心,县城相对集中了丰厚的公共服务资源。对于农村人来说,县城是最身边的城市,也是最依靠的城市。因为,子女求学要争取到县城的学校,看病就医以到县城医院为主,购物消费、文化生活等最多也是往县城跑。无论城镇化发展到何等高度,县城都是亿万农民生活服务保障的长久中心,享受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平台。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县城的公共服务资源,并担负起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重任,既是城市的自身功能配备,也是农村基层的迫切需求。县城要努力办好高质量的学校、高水平的医院、健康的文化和体育场所、时尚的大型购物中心,并建立便捷的城乡公共交通体系,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所需。

四、县城的经济形态对农村产业有着引领作用

经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长期过程,不同地区因传统沿袭、观念变革、对外开放、外部传导和组织领导的强弱,导致经济发展结果不一。就一个地方而言,县城长期都是本地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并影响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局。如果县城经济结构形态偏重于制造业,则带来周边乡镇配套产业的出现;县城侧重于轻工业,则导致城乡加工服务业的兴起;县城商贸流通市场繁荣,则促进小商品的制造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这方面,义乌、常熟、昆山、江阴等都是极好的榜样。当前,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新兴产业、新兴业态的产生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县城将进一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标和助推器。

五、县城的产业空间对农村就业有着承载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县城同全国城市一样发展较快,尤其是工业开发区、特色园区的设立和城区扩展,为招商引资、产业集聚、经济增长、城市建设提供了空间、搭建了平台、注入了动力,更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来了利好的机遇与条件。目前,我国已有2.34亿农民转移到各类城市。但由于市场转变、产业转移、生活成本高、保障缺位和户籍制约等诸多因素,现已出现农民工从大中城市回流的新现象。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今年上半年农村在外务工人数仅同比增长1%。江苏省宿迁市外出务工人数从2005年的109万人已减至2014年底的65万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青年大都转移到本地的县城就业定居。中西部地区过去在珠三角、长三角城市打工的农民不少已返乡创业。

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措施的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呈现,“互联网 ”的应用,县城更加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最佳归宿。农民进县城务工和创业,有产业空间,政策配套,利于安家,方便生活,享受实惠。《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提出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1亿左右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从当今人口流动的走势看,县城无疑将成为上述目标的主要载体。

当然,我们也必须注意少数县城发展中暴露的突出问题,如随意规划、盲目扩张,无序开发、浪费资源,贪大求洋、缺乏特色,违反自然、损坏环境,撤并区划、削弱功能等等,严重影响了县城的健康发展。为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步伐,建设好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生态宜居、环境优美、产业发达、历史传承、文化丰富、功能完备、城乡融合和具有发展竞争力的县城,应当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全力推进的一项重大工作。

(苏文奇       江苏省扬州市城乡建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