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彭阳县紧紧围绕“生态、旅游、休闲”主题定位,打造“天蓝、山绿、水清、城净”城市特色,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水平,以高标准抓城市保洁,以严要求抓队伍建设,以高质量抓服务水平,建立了生活垃圾、餐厨污水上门收集、集中填埋和专人负责的工作运行方法,实现了城市环卫保洁和垃圾填埋的有效提升。
一、基本情况
彭阳县建成区面积7.1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约7万人。彭阳县环卫队隶属于彭阳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为财政拨款的股级事业单位,现有人员328名,其中事业编制职工10名,执行事业单位工资标准,环卫工人318名(含益性岗位54人),执行全区最低工资标准,不含五险每月1480元;财政预算拨付全年城市维护费和零星项目费用约1600多万元。各乡镇均配备发环卫清扫车辆,组建了环卫保洁队伍,经费由财政统一拨付各乡镇使用。
现有可卸式垃圾箱75个(3.5方25个,2.5方50个),沿街摆放垃圾收集桶180个;现有公厕19座,转运站3座,县城清扫保洁面积210万平方米;现有环卫车辆26辆,其中洗扫车4辆,勾臂车8辆,大型干扫车、封闭式垃圾车、泔水车、转运车各2辆,压缩车、翻斗车、皮卡、30铲车、吸粪车,洒水车各1辆,垃圾电动收运保洁车50辆。建成建筑垃圾填埋场1座,生活垃圾填埋场1座,2010年建成投入使用,规划日处理垃圾30吨,占地3.5公顷。城市生活垃圾日产生量约为70吨,基本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垃圾清运率100%,垃圾处理率达到93%以上。
二、城市环卫和垃圾处理现状
目前,我国生活垃圾人均产生量达1.2公斤/日,且垃圾总量以每年8%~10%的速率增长。2012年至2017年,彭阳县垃圾增幅为15%,高于全国平均增幅。据统计,2012年,市区生活垃圾产生量为45吨/日,2017年,城区生活垃圾产生量达60吨/日。面对日趋严峻的垃圾处理困境,近年来,彭阳县高度重视城市垃圾综合处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健全机构,环卫管理责任机制完善。印发了《彭阳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主要职责岗位设置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设立了环境卫生管理岗位,隶属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明确了岗位职责,配备了环卫保洁和垃圾处理工作人员。制定了环卫设施专项规划,县委、政府将环卫保洁和垃圾处理列入了大气污染治理和碧水蓝天专项行动的考核目标,城管执法局制定了环卫人员管理、清扫保洁、考核量化等一系列制度,为城市环卫工作全面提升奠定了基础。同时,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工作,先后多次研究增加城市管理工作经费和提高环卫工人、园林工人的工资待遇问题,环卫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环卫工人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
(二)强化措施,清扫保洁质量提升。在环卫运行机制上,结合彭阳实际,确定了“一冲二洗三保洁”的环卫工作模式,全面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通过洒水降尘、机械清扫和人工保洁等措施,实现城区道路、公园广场清扫保洁全覆盖。一是进行责任划分。对城区清扫保洁范围进行了重新划定,明确了城乡结合部管理范围,并对清扫保洁范围进行了分段划片包干,机械清扫后,保洁人员实行二班三运行,建立了巡查督查加处罚的工作制度,实现了路段管理无缝衔接,管理责任层层落实。二是开展集中整治。印发了《整治城区环境秩序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和《整治城市环境整顿作风纪律专项行动方案》,对城区各死角地段和城乡结合部沿线的垃圾、土堆、粪堆、草堆和小广告等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集中清理,清理小广告2400多份,清理冰雪3万多吨,清运生活垃圾1.8万多吨、建筑垃圾5万吨,收集泔水0.9万吨,平整硬化绿化裸露地块12万多平方,建设临时市场6000多平方米,设置临时大型停车场2个,规范城区停车难、占道经营、马路市场和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三是实施深度保洁。改变过去“一把扫帚、满街扬尘”的清洁方式,全面推行机械化作业,组织2台干扫车、1台洒水车、4台洗扫车,确定由技术精湛的7名驾驶员不间断作业,对城区主要街道的护栏墩角、路沿石角等粉尘容易堆积部位进行洗扫,控制道路扬尘,机械化清扫率达到了72.4%。
(三)攻克难点,渣土扬尘集中整治。建立联动管理机制,实行公安交警、交通运管和城管执法等职能部门的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集中开展建筑垃圾清运专项整治行动。对运输企业及其车辆一年内多次违法运输、违法倾倒的,一律列入“黑名单”,联合运管部门取消企业运输资格。一是强化施工管理。督促各类施工、拆迁工地扬尘措施进一步落实到位,与各施工工地签订了工作责任书,要求各施工企业必须设置冲洗台,硬化出入场地,确定了运输路线和时段,由建设单位建立工作台账。联合交警运管部门开展24小时不间断巡查整治,对渣土车、商砼车和带泥带土等车辆进行了全天候监控,实行三班倒工作制度,全面巡查处理,加强监督检查。二是整治运输撒漏。建立了环卫工人对于渣土车、带泥带土车等污染城区道路环境的建立联动管理机制,环卫工人发现后第一时间上报监察大队,监察大队立即采取措施制止并当场处置,对未冲洗的带泥带土车辆一律不得通行,对因撒漏造成污染路面的商砼车、垃圾转运车、散装货物车等车辆一律当场处置。截至目前,共治理违规运输车辆70多辆,处罚金额12000多元,渣土运输治理初显成效,城市环境卫生质量进一步提升。三是绿化裸露地块。对城区裸露地面容易造成扬尘污染的地段,政府分管领导现场办公,由园林绿化队组织植绿、补绿,大力加强绿化苗木、草皮补植工作,努力减少城区裸地。全年共绿化裸露地块面积约12.92公顷,硬化面积7938平方米,避免了扬尘污染。
(四)规范运行,收处模式逐渐成型。按照《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评价标准》和《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要求,全力做好垃圾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填埋、消杀、管理等工作。首先是垃圾清扫收集常态化。目前,我县城市垃圾清扫收集实行辖区政府包干制,由320名保洁人员和12辆机扫、洒水、冲洗车辆对城市主要街道和道路进行全天候清扫保洁,城市垃圾清扫收集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初步实现了垃圾清扫收集的常态化管理。其次是垃圾清运专业化。根据垃圾投放情况,结合城区交通路况和机械化收运作业规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直运和转运动作方案。如南苑小区、宁馨花园、民乐小区等设置了2条直运线路,城区单设2条转运线路(学校、宾馆、医院、居民小区),2条厨余垃圾转运线路,严格按照“收运不延时、垃圾不落地、沿途不撒漏、作业不扰民”标准,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收运至杜家沟垃圾填埋场处理。最后是垃圾处理多样化。目前,我县城市垃圾终端处理主要是填埋处理,填埋日处理量约60吨。
(五)争取项目,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目前,城区有1座正在使用的生活垃圾填埋场,位于白阳镇小河口村,一期预计于2019年填满封场。2016年申请国家发改委立项,2017年9月投入建设预计2018年9月份投入使用的彭阳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填埋场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位于白阳镇陡坡村谷坡地,紧邻填埋场一期,目前建设的二期容量50万立方米,日处理能力为70吨/日,垃圾渗滤液处理车间规模为30立方米/日。县城现有生活垃圾中转站3座,配备垃圾收运车13辆(压缩式清运车1辆、厢式清运车4辆、其他清运车8辆)。
三、存在问题
我县城市垃圾综合处理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一)工作理念亟待转变。过于强调填埋等终端处理环节在垃圾综合处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垃圾的产生、废弃、收运、回收利用、处理进行全过程考量不够,垃圾处理产业研究不深,对城市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认识不足。垃圾处理仍只谋一隅而未谋全局,城市垃圾综合处理工作某种程度上被视为一项“运动式”“突击性”工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比较普遍,常态化、长远化准备不足。同时,全社会环保意识普遍淡薄,高度自觉的环卫意识远未真正养成,垃圾乱扔现象比较普遍。
(二)垃圾分类质量不高。一是垃圾分类意识习惯普遍缺乏。从调研情况来看,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仍停留在宣传发动阶段,大部分市民分类意识不强,参与垃圾分类的愿望和热情不高。二是垃圾分类质量普遍不高。许多本应分类处理的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仍然进入原来的填埋体系,既加重填埋场的负担,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增加了大量渗滤液,又对环境造成了二次污染,加大了治理难度。三是分类后垃圾处理不科学。由于我县尚未配置垃圾分类运输车等原因,已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垃圾,最终仍是混装混运混处,这种上下端脱节的情况,极大地挫伤了市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持续性,严重影响了垃圾分类工作全面展开。
(三)处理能力明显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县城市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我县垃圾综合处理的设施技术十分落后,城市垃圾收运车辆现代化水平低、密闭性差,滴漏现象突出。垃圾处理方式粗放单一,填埋所占比例过高,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容易导致填埋场渗滤液水质恶化,也不能有效解决塑料等有毒有害垃圾污染环境的问题,成为污染空气和地下水的主要来源之一。
四、意见建议
(一)转变理念,科学施策。要全过程考虑垃圾的产生、废弃、收运、回收利用和处理,准确把握垃圾处理产业的发展规律,从全局来谋划推进我县城市垃圾综合处理工作。要进一步推进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克服“运动式”、“突击性”的工作模式,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现象发生。要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倡导低碳、清洁的生活方式,牢固树立垃圾资源观和绿色消费观,摒弃乱丢乱扔垃圾陋习,不断提升市民环保意识,努力营造垃圾处理人人参与、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统筹规划,协调推进。要切实加强领导、强化协调,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系统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工作合力。要完善规划体系,加快编制垃圾处理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要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加快推进各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垃圾运输车等设备配备,提升城市垃圾综合处理能力和水平,切实解决终端处理不够科学、处理方式粗放和垃圾收集运输“跑冒滴漏”等突出问题。要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科学设置分类标准,加快形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运输、分类处理的完整体系,为实现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奠定坚定的基础。要健全考核机制,细化考核制度、量化工作指标并严格执行。
(三)节约集约,循环生态。积极探索环卫部门管理、环保部门监督的工作模式,打通垃圾处理产业链,积极培育我县的城市垃圾处理产业。要加大技术研究和引进力度,提升新技术、新工艺运用水平,努力改变现有技术工艺落后的不利局面,减少直至消除填埋等落后处理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垃圾处理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要建立生产生活循环链接系统,推动城市垃圾源头减量与排放控制、物质(能量)回收利用,强化垃圾处理设施对垃圾数量、成分与性质变化的适应能力,确保城市垃圾变废为宝、综合处理、循环共生和垃圾处理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驱动,多元治理。激活城市垃圾综合处理的内在动力,加快制定相关管理服务政策,积极推进我县城市垃圾综合处理方面的立法工作。要坚持政府和市场并重原则,在强化应急保障、政策引导和环境监管等政府职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探索我县城市垃圾综合处理工作的市场化、社会化,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和技术参与城市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要按照“谁污染,谁负责”原则,审慎推进垃圾收费方式改革,建立合理的垃圾处理有偿服务收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