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市长宁区的武夷路,是上海中心城区12条历史风貌保护街区之一,距今已有近100年历史。上海武夷路(定西路—延安西路)这段约800米长的街道,聚集了花园洋房、连体别墅、新式里弄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人文和历史底蕴深厚。2009年,该路段被定为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街道之一。

上海武夷路在城市更新中完善了周边空间形态和公共功能。 供图:上海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
长期以来,上海武夷路的综合优势吸引了大量传统产业沉淀,但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优势逐渐弱化。“十三五”时期,上海市长宁区进入深度转型关键阶段,提出全面实施城市更新战略,上海武夷路等4条风貌道路成为更新重点。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机更新项目,上海武夷路进一步完善了周边空间形态和公共功能,提升了路段整体品质,形成了“静雅武夷”的街区特色。

远眺上海武夷路。 供图:上海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
保留城市的记忆
“前两年就听说上海武夷路在改造了,没想到这家葱油饼店还在,门面好看多了,蛮惊喜的。”曾在上海武夷路附近工作过多年的许小姐近日故地重游,熟悉的店面让她感到特别亲切。
上海武夷路沿街以历史建筑为主,腹地则集中了较多的工业用地。面对这样一个成熟的区域,城市更新不能局限于沿街立面的改造,而要向纵深发展,解决人口、交通、空间布局和城区功能等多方面问题。

城市更新后恢复历史风貌的小洋房。 供图:上海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
“风貌保护街区的更新工作需要结合历史底蕴、产业现状和区位特点。为做好更新规划,我们对上海武夷路的前世今生做了摸底。”上海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主任徐妍告诉《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
按照整体打造的思路,长宁区在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支持下,研究制定了上海武夷路的总体规划方案,列出更新项目清单,先后完成多个地块的规划调整,为后续项目实施打好了基础。
为加强沿线风貌控制,上海长宁区邀请多位专家对方案把关,邀请著名建筑设计师柳亦春参与设计,力求使城市更新项目与历史风貌充分协调。历史建筑的保留、改造和再利用,也成为上海武夷路更新的最大亮点。
“上海武夷路改造讲究的是润物无声的细节更新。可能过一段时间来看,一栋老房子前多了一个微型花园,或者堵在店面前的电线杆消失了。总之,每段时间都有变化。”负责上海武夷路更新项目协调工作的上海长宁区虹桥、中山公园地区功能拓展办公室(以下简称虹桥办)主任袁祥庆说。
同时,让附近居民和商户感受深刻的是,一些实际问题得到了解决。比如,许小姐惦念的葱油饼店,原本是居民搭建出来的一处临街建筑,更新改造中被拆除后,虹桥办主动与附近商铺协调置换,在原址旁边为商户找到了新的营业地点,保住了这家深受市民喜爱的小店。

微更新让上海武夷路街面商业面貌焕然一新。 供图:上海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
无论涉及的主体、地块多么复杂,“保留城市记忆”是上海武夷路所有更新项目共同的选择。截至目前,已经竣工和正在建设的6个地块的项目均采用了再生性改造方式,无一拆除重建。
位于上海武夷路155号的仪电地块,曾是上海仪表电器四厂。根据更新方案,仪电地块在对原建筑进行活化再利用的同时,还特地在门面区域增设了一家无线电博物馆,打造了折射城市变迁的文化画廊。
对于这样一个算不上“经济实惠”的更新方案,仪电集团项目负责人贾丛说:“留住仪电四厂的历史就是留住上海当代发展的历史。我们不仅要建博物馆,还要引入最新的人工智能产业,让大家在这里了解中国电子产业发展的全过程,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新风貌激发新活力
引入新业态,激发老城区新活力,是上海武夷路更新最为关键的“里子工程”。
飞乐地块是发行了“新中国第一股”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原厂址,面积6770平方米,2019年整体出让给香港嘉华集团。“我们打算将这块地做成连接上海武夷路和昭化路的公共空间,保留飞乐厂的历史元素,打造集时尚创意、休闲娱乐、文化艺术于一体的文创地标,提升整个街区的活力。”嘉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黄圣舟表示,项目在地下空间开发上下足了功夫,设计了4800平方米的地下面积,为保护街道历史风貌提供了空间。
“提升城市品质,满足百姓美好生活所需是社会各界的努力重点,房地产开发商也要与时俱进,通过探索老城区更新方式,在城市发展中找到自己的新位置。”黄圣舟说。
同样是厂房更新改造,上海武夷路320地块的更新则重在新旧产业结合。这块由废旧厂房和几栋小洋房组成的地块,曾是上海水泵厂、菜市场和社区医院。社区医院搬迁后,上海长宁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着手实施更新改造。上海长宁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常务副总朱晟勇介绍,320地块更新后,保留部分的建筑面积占整个项目的43%,原来脏乱吵的临街菜场往里退一步,增加一个“口袋公园”,引入文创项目,升级为综合性商业体,既能满足居民生活所需,又打造了一块吸引年轻人的商业业态。
位于229号的“鹿园”承载着上海武夷路上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家开了30余年的文化小店,是海派砚雕的传承基地。谈起更新后的变化,店主陆小华感触地说:“街道环境好了,吸引了更多人来上海武夷路扫街探店,许多年轻人也被石雕传统技艺吸引,鼓励我们把海派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广采民意实现共赢

围墙退让,让出一片小广场。 供图:上海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
在上海武夷路,城市更新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平台,实现了资金、人才和项目的集聚。上海长宁区委、区政府充分整合相关项目,设立了专项资金,制定了管理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截至目前,上海长宁区共修缮武夷路沿线精品小区、进博会项目、优秀历史建筑及里弄房屋累计20余万平方米,解决了积水、违章搭建、杂物堆放等困扰居民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老城区更新改造最难的是组织协调。更新不比开发,产权关系、场地情况、管理都很复杂,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服务非常关键。”袁祥庆说。
上海长宁区充分发动公众参与更新,广泛听取街道、商家和周边居民的意见建议。“上海武夷路街道大小商户600多家,业态非常复杂,现在近八成商户加入了商户联盟。”上海武夷路商户联盟会长张超说。
作为更新地块的所有权人,处理好与周边居民的关系尤为重要。在仪电集团地块更新中,不少居民反映地块边上的153弄小弄堂是条双向通行道路,又长又窄、人车混杂,很不安全。对此,仪电集团地块的更新设计方案特意采用了“骑楼”设计,让出了2米左右的底层空间,将人行道纳入建筑内,改造出一个品质更高的街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