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访谈

当前位置: 首页>互动交流 正文

宁夏举行“以先行区建设为牵引 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系列新闻发布会·打造宜居宜业城镇专题

发布人: 文章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阅读量:

我要打印         关闭

7月28日,宁夏举行“以先行区建设为牵引 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系列新闻发布会·打造宜居宜业城镇专题,请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梅,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郝留虎,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吕世民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主任杨柳: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自治区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以先行区建设为牵引 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6场——打造宜居宜业城镇专题。我们很高兴邀请到: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梅,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郝留虎,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吕世民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李梅副厅长介绍情况。

宁夏回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梅: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好!非常高兴和大家见面。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打造宜居宜业城镇,加快以人为核心、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产城融合、城乡互动、协调共生,打造颜值更高、功能更优的新型城镇。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实践,是自治区党委立足国情区情,准确把握新时代新阶段城镇化发展规律,着眼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更高品质的新型城镇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我区坚持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大力实施区域中心城市带动、沿黄城市带发展、中南部大县城建设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等一系列战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了全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城镇建设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显著改善。截至2021年底,全区常住人口72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0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未来五年,我区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的中后期,正在转向全面提升质量的新阶段,城镇化动力仍然强劲、潜力仍然巨大。我们要按照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指明的发展方向,优化城镇发展格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培育壮大县域经济,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城镇。

一、持续优化城镇发展格局。立足实际,按照特色化、差异化、融合化发展方向,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环境容量、开发潜力,推动区域错位发展、协调发展,加快构建“一主一带一副”城镇发展新格局,形成区域协调、山川共济、城乡融合的发展新局面。一是要全力打造宁夏沿黄城市群。深化沿黄13个县(市、区)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分工协作,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互补互促,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促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高效流动,增强沿黄城市群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同时,立足黄河“几”字弯都市圈能源富集区、革命老区、民族聚集区、传统农牧区、流域文化发祥区等优势特征,加强与呼包鄂榆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兰(州)西(宁)城市群合作联动,提升宁夏沿黄城市群在黄河中上游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要推动中心城市特色发展。突出区域中心城市地域特色,强化分工合作,推进错位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高效协调的城市发展布局,建设中心引领、多点支撑的融合发展体系。支持银川市强化首府地位和沿黄城市群龙头作用,打造黄河“几”字弯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创新发展引领市。支持石嘴山市做好城市存量挖潜和更新,建设产业转型示范市。支持吴忠市完善城市配套服务功能,建设绿色发展先行市。支持固原市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建设生态文旅特色市。支持中卫市依托区位优势,建设大数据产业中心市。支持宁东基地打造产业高度集聚、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产业新城,建设产业集聚、产城融合示范区。

二、有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要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统筹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积极推进“六个”城市建设。一是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推进以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改造更新,提升老旧空间功能品质,完善配套市政公用设施,释放发展活力。开展完整居住社区设施补短板行动,统筹布局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15分钟生活圈。二要建设安全灵敏的韧性城市。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城镇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韧性保障能力。统筹推进城乡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和农村危房改造,加快补齐住房安全短板。完善城市防涝、抗震等设施,建设海绵城市,提升城市排水防涝管理水平。加快城市燃气、排水、供水、供热“四类管线”更新改造,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监测试点,健全灾害监测体系,提高预警预报水平,防范化解城市运行风险。三要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打造一流的城乡建设营商环境。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改造传统商业街区,发展新型服务业集聚区和消费集聚区,提升吸纳就业能力。推进社区智慧平台与市场主体合作,拓展家政、教育、护理、养老等增值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四要建设运行高效的智慧城市。加快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构建基础数据库,打造智慧城市的基础操作平台。推动城市管理“一网统管”和智慧社区建设。深入开展市政基础设施普查,推行智能化感知设施建设。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推广钢结构装配式等新型建造方式,加快发展智能建造新产业。五要建设环境优美的绿色城市。实施绿色建筑专项提升行动,配套完善零碳建筑等技术标准体系,开展绿色策划、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运维试点,逐步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推动热电联产等清洁供暖方式城镇全覆盖,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加快城市再生水利用管网建设和利用,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推进城市公园提质增绿,均衡布局城市绿地,构建完整连贯的绿地系统和绿道网络。六要建设魅力彰显的人文城市。加强城镇风貌研究,明确城镇重点管控区域及管控要素,做好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引导,优化城市空间和建筑布局,治理“贪大、媚洋、求怪”建筑乱象。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建立自治区、市、县三级保护名录和保护清单,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力度。

三、大力培育壮大县域经济。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按照城市周边型、专业功能型、农业主导型、绿色生态型等不同类型,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进一步提升县城发展质量,引导周边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一是要夯实县城运行基础支撑。大力实施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四大工程”,分类支持一批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城发展,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满足群众就地就近进城安家就业需求。二是要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健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机制,统筹设计城乡路、水、电、讯和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推动重要市政公用设施布局向城郊乡村及规模较大中心镇延伸。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政府将城乡基础设施项目整体打包,实行一体化开发建设和统一管护,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逐步实现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管护运行机制。三是要加快推动小城镇协同发展。要“围绕县城建设一批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推动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支持建设具有一定区位优势、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潜力、科技创新能力的重点镇,打造一批融合一二三产、汇集人财物的区域发展小高地,推动城镇村衔接互补,使小城镇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和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地城镇化的承接地。

美好蓝图已经绘就,宏伟目标催人奋进。我们将以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推动城镇健康宜居绿色安全发展,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为全面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支撑。谢谢大家!

杨柳:

谢谢李梅副厅长,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大家举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光明日报记者:

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对新时代我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明确要“打造颜值更高、功能更优的新型城镇”。请问下一步我区将重点围绕哪些方面推进落实?

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郝留虎:

谢谢您的提问。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我区城镇建设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围绕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我们将重点突出“四个统筹”、强化“四个着力”。

一、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着力优化城镇发展格局。我区城镇规模不大,但类型多样,发展路径各不相同。要尊重城镇发展规律,科学规划城镇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和功能定位,构建新型城镇发展格局。一是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推动五市和宁东特色化、差异化、融合化发展,实现空间协调、功能互补、产业协同。二是完善县城服务功能。深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分类确定县城发展定位,培育壮大县域经济,建设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县城。三是培育优势特色城镇。打造40个产业融合、要素汇聚的重点小城镇,形成区域发展小高地。

二、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着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镇公用设施直接服务城镇居民,是宜居宜业城镇的重要硬件基础。坚持全区一盘棋,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性规划、一体化建设、协同式管理。一是加强规划引领。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增强规划精准性、约束性,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管到底、用到底。二是加强基础建设。以解决“城市病”为重点,未来五年改造城市道路2000公里,更新改造“四类管线”4500公里,全面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三是加强城镇管理。留住城镇特色“基因”,提升城镇的空间立体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推动城镇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三、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着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建设关乎群众切身利益,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统筹“三生”空间布局,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的发展格局。一是推动生产空间集约高效。严格控制城市开发强度,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二是推动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建设规模适宜、配套完善、生活便捷的活力街区和智慧社区,打造15分钟生活圈。三是推动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在全区布局建设560个城市公园、1000公里城市绿道,实现“500米成园、300米见绿”,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城市和园林县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镇。

四、统筹人口、资金、土地三大要素,着力完善城镇政策体系。城镇建设量大面广、任务繁重,需要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增强城镇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统筹推进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确保新落户人口与县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二是建立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公益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三是建立集约高效的建设用地利用机制。加强存量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保障城镇建设正常用地需求。谢谢!

中新社记者:

我这个问题提给吕世民副厅长,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一主一带一副’发展新格局”。自治区自然资源部门正在编制的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在这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吕世民:

从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看,我区常住总人口720.27万人,城镇化率64.96%,已经进入了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各地人口和城镇化发展差异越发明显。北部沿黄城市群人口集聚趋势不断增强,特别是银川市近10年城镇常住人口快速增长,已成为全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增长极。中南部地区近10年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城镇化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固原市城镇化率仅为43.59%,未来还有大量人员进城务工,需要一个地区中心城市承接吸纳。因此,构建银川市“一主”、沿黄城市群“一带”、固原市“一副”的发展新格局,尊重客观规律,符合发展实际,对于优化我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全面建设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步,我们在编制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中,将聚焦构建“一主一带一副”发展新格局,统筹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空间格局,科学布局各类空间要素,引导人口和经济向以银川为中心的沿黄城市群集聚,强化固原市在宁夏南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区和全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形成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城市群一体化程度明显提高、各级城镇发展更加协调的城镇空间。一是引导银川市建设创新发展引领市。发挥首府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塞上湖城、绿色宜居”城市特色,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人口集聚能力和综合竞争优势,推动银川城区与永宁、贺兰同城化发展,建设黄河“几字弯”宜居宜业区域中心城市。二是引导沿黄城市群全面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沿黄城市群在黄河中上游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互补互促、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推动石嘴山建设产业转型示范市,吴忠建设绿色发展先行市,中卫建设大数据产业中心市,宁东建设产业集聚、产城融合示范区。三是引导固原建设生态文旅特色市。立足生态旅游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强化区域民生保障和生态经济服务功能,辐射带动西吉县、彭阳县、隆德县、泾源县联动发展。

中国日报记者:

我这个问题提给李厅长,从您介绍的情况我们了解到我区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后期,请介绍一下,在这个阶段,将采取哪些举措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

李梅:

城市建设既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结构调整优化和品质提升,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对于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城市更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发改、财政、自然资源、住建、市政、园林、教育、卫生、文化旅游、商务、应急等多部门,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作为城市更新的省级牵头部门,我们将主动作为,科学制定统筹推进城市更新的实施意见,编制城市更新技术导则,指导各城市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合理划定城市更新的单元(片区),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重点抓好“六个品质”提升:

一是提升城市规划设计品质。立足城市资源禀赋、产业优势、人文特色,找准城市定位和职能,统筹推进城市开发建设和旧城更新工作,积极推进5个中心城市特色发展。科学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和建设用地范围,合理安排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和开发强度,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建立重点地区城市更新总设计师制度,做好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引导。

二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构建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城市路网系统,建设满足安全舒适步行需求的城市慢行系统,不断改善城市交通出行环境。积极推进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燃气、供水、排水、供热等“四类”管网改造。因地制宜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棚户区、老旧厂区等改造,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活力。

三是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加强城市生态修复,保护城市自然风貌格局。科学规划布局城市绿环绿廊绿楔绿道,大幅提高城市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加强源头控制、水陆统筹、上下游联动、跨部门协作,切实巩固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持续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因地制宜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水平。

四是提升城市治理品质。推进建设安全韧性城市、洁净城市、智慧城市,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城镇基础设施体系。积极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打造智慧城市的基础操作平台,推动城市管理“一网统管”。建设智慧社区,提升小区物业管理水平。

五是提升城市服务品质。建立健全“市、县(区)、片区、邻里、街区”五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合理确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模,形成以街区级设施为基础,各级设施衔接配套、布局均衡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打造审批更快、流程更简、监管更准、服务更好的一流营商环境。依托商业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加强城市商圈建设,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品质。

六是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尊重城市自然山水形胜、生态格局和传统肌理,统筹协调城市形态格局、天际线、街道立面、建筑风貌、楼际线等,科学确定城市景观核心区、重点风貌管控区。充分挖掘城市特色文化资源,分级分类建设保护名录,通过“以用促保”,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

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将坚决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各项决策部署,指导各地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

宁夏日报记者:

打造宜居宜业城镇,要通过一个个项目的落地实施,让蓝图变为现实。请问,近年来,我区在争取城建领域中央资金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郝留虎:

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围绕国家战略导向、宏观政策方向、中央资金投向,紧盯城镇建设中民生关切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积极争取中央安排预算内资金累计近38亿元,支持城镇建设领域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主要聚焦三个领域,抓好“三争”工作。

一、聚焦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围绕解决无房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32.34亿元,开展1500余个棚户区、老旧小区、保障性租赁住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小区的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气、供暖、垃圾收储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养老抚幼、充电桩、便民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周边公共交通、通信、停车场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20余万户群众受益。

二、聚焦打造安全韧性城市。通过加强城市内涝治理,改善县城排水设施,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85亿元,改造建设排水管渠61.8公里,逐步消除城镇排水管网空白区;改造雨污水管网,因地制宜、集散结合建设雨水调蓄设施,新增城镇雨水调蓄容积9.2万立方米;改造增设泵站,新增城镇排涝除险泵站排水能力18立方米/秒;开展河道、排洪沟、道路边沟等整治工程,完善城市排水监测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着力营造人水和谐的人居环境。

三、聚焦市政管网更新改造。通过完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城市燃气管道等“四类管线”老化更新改造,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3.12亿元,对全区使用年限较长、存在安全隐患的燃气、供水、排水、供热等老化管道、户内安全装置等设施及时进行改造,确保城市燃气等管道设施安全运行,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下一步,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将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进一步完善协同工作机制,加大资金争取和支持力度,统筹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努力把“城乡面貌提升,打造宜居宜业城镇”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谢谢!

宁夏电视台记者:

请问围绕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质,全区正在编制的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中是如何体现的?

吕世民:

谢谢你的提问。你提到的这个问题是我们编制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点和目标。下一步,我们将在区市县三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以人为核心、以县域为重要载体,从功能、环境、文化、服务4个方面,全力打造产城融合、城乡互动、协调共生的新型城镇。

一是在完善功能方面,优化城镇居住生活、综合服务、商业商务、工业发展、物流仓储等用地功能布局,推动居住、消费、文娱等不同功能相互融合、优化组合。优化城市道路网络结构,构建集约高效、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市政设施体系。推进地上地下多功能立体开发和复合利用,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棚户区、特色街区改造,全面提高城镇的宜居性、舒适性、便捷性。

二是在改善环境方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环境与城镇布局关系,将自然山水融入城市,均衡布局城市绿地,建设组织合理、结构清晰、功能完善的蓝绿空间网络。构建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打造开放舒适、生态宜人的公共交通、活动场所综合体系。

三是在彰显文化方面,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全面保护、合理利用文化街区、特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等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总体城市设计和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加强城市风貌管控,塑造城市文化特色。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传承彰显城市文脉,增加城市文化底蕴。

四是在提升服务方面,合理布局教育、卫生、体育、养老等设施,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银川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建设,提升公交、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占比,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构建多方式融合的城市交通系统。预留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提高交通用地复合利用水平。

共产党人杂志社记者:

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小城镇协同发展,围绕县城建设一批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请问在今后的5年里,自治区是怎样谋划建设小城镇的,将达到什么效果?

李梅:

小城镇是农村人口实现就地市民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区域内连接城市和村庄的重要节点,近年来,自治区致力于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了一批美丽小城镇和特色小城镇,城市规划区外90%以上的小城镇达到了美丽小城镇标准,奠定了小城镇的发展基础。为了提升小城镇集聚发展动能和辐射带动能力,我们按照统筹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就地新型城镇化和加快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体要求,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契机,以加速人口、用地、产业集聚为出发点,策划实施与现代化接轨、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小城镇建设项目。总体建设思路和要求是:把握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方向,准确理解和定位连接城市、服务乡村职能作用,围绕推动就地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突出产镇融合、人镇和谐,科学规划小城镇建设规模、空间布局、功能形态、特色风貌,推动镇域乡村一体设计、联动建设,统筹实施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社会治理“六个一体”化,建设区域各类生产要素、产品、服务集合创新、集中供应、集聚流通的城乡工农综合体,打造融合一二三产、汇集人财物的区域发展小高地,畅通城乡生产要素和经济循环,推动城镇村衔接互补,着力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十四五”期间,自治区将支持建设具有一定区域优势、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潜力、科技创新能力的重点小城镇40个,并且一定3年连续给予资金奖补支持,按照政府奖补支持、社会广泛参与、群众投工投劳的投入机制,不断扩大有效投资,共同缔造产业集聚、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小城镇。目前,全区已经陆续启动实施了20个重点小城镇,镇区完成投资26亿元,平均每个小城镇完成投资近1.3亿元,成为地方扩大有效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新的增长极。

杨柳:

今天的答问环节就到这里。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以先行区建设为牵引 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几位发布人和记者朋友们。再见。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