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旧交替的历史关口,宁夏如何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如何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汇聚经济发展新动能?
“十三五”开局之年,宁夏通过“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得经济结构显著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发力,经济运行呈现出平稳发展、逐步趋好的良好态势,为转型发展释放活力。
做好“加减乘数”四则运算
宁夏经济最显著的特征是倚重倚能。从整体上审视全区产业,“大”的不多、“强”的不够;从产品结构看,中低端产品占比偏高,高附加值的占比较低;从产业链看,“拼劳动力、拼资源”的下游产业多,“拼技术、拼创新”的上游产业相对偏少,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我区还有不少企业举步维艰,发展面临着长长的“问题清单”:部分规上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钢铁、煤炭、水泥、建材等产能过剩尤为突出,商品房待售面积超过1600万平方米。
这些发展中的“短板”和“痛点”,为供给侧改革指明了方向。只有排除了“痛点”,补齐了“短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才能解决供需错配的问题,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着眼于此,宁夏大力推进补链、延链,排除“痛点”,筑牢链条,做优存量,做活增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场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核心、“加减乘除”混合运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役,在塞上山川打响——
通过“加法”,增加又好又快发展的因素,将基础设施短板“加厚”,优势产业链条“加长”,新兴产业规模“加大”;
通过“减法”,减轻经济运行低效益的“包袱”,减产能、减库存、减成本;
通过“乘法”,培育经济增长的“乘数因子”,以新产业的“几何式增长”推动经济发展;
通过“除法”,深化“放管服”改革,管住政府的手,让市场和政府各归其位。
下大力气去产能、去库存
前不久,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全区煤矿关闭退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区将淘汰关闭使用落后采煤方法、工艺且未按要求实施整合改造的小煤矿,引导地质条件差、亏损严重的煤矿有序退出,实现煤炭行业扭亏脱困升级和健康发展。
根据《方案》设定的时间表,我区将在2016年底前关闭退出煤矿8处,产能107万吨/年;2018年底前再关闭退出煤矿1处,产能15万吨/年。
今年上半年,全区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煤炭、机制纸及纸板、原铝、钢材等产能过剩行业产品产量呈明显下降态势,而轮胎、仪器仪表、轴承等22个新兴行业保持增长势头。通过改造提升、产业转型、关停重组、载体升级等途径,一大批企业脱胎换骨、华丽转身,发展质量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在加快去产能的同时,去库存步伐也逐步加快。9月18日,宁夏出台住房公积金新政,拓宽公积金缴存、提取渠道,农民工、个体户也能缴存公积金,同时取消缴存余额对贷款额度的限制,为房地产去库存增添动力。
今年以来,宁夏先后制定出台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实施方案,加大推进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力度,多措并举消化商品房13098套约160万平方米。目前,全区商品房可售面积1634.8万平方米,较2015年年底减少381.1万平方米,去库存周期15.6个月,较2015年年底减少1.2个月。
多措并举去杠杆、降成本
5月1日零时,在自治区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相关人员的见证下,银川国贸中心假日酒店财务总监杨明拿到了宁夏营改增试点开出的第一张增值税发票,标志着宁夏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工作。
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是宁夏下大力气降低企业成本的一个侧面。“十二五”期间,宁夏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项目235项,每年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2.4亿元,通过归并一批政府性基金,扩大了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范围。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截至2016年7月底,共减免相关税收32.27亿元。
为降低企业杠杆率,宁夏设立2亿元新型工业化担保基金、1亿元工业运行专项调控资金、10亿元工业风险补偿基金,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9673万元。2016年,累计发行各类债券744亿元,超出同期新增贷款403亿元;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63亿元,超出2015年全年再融资额57亿元。
优渥的投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也汇聚于宁夏并快速成长,为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宁夏探索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全区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速分别高于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2.6个和14.9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户数较上年同期增加14687户;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高于上年同期2.2个百分点。
做好运算题,转换动能再发力 ——供给侧改革的宁夏实践(下)
深化“放管服”,推动“减”与“简”
“门难进,脸难看,盖个图章得半年;话难听,事难办,批个项目腿跑断”,这句流传很广的顺口溜,形象地揭示了过去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项目多、程序繁琐,饱受百姓诟病的弊端,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乱象、怪象由此可见一斑。
2013年以来,自治区级行政审批事项从812项减少到304项,减少62.6%,非行政许可事项全部清零。
从企业和群众“几个窗口挨个跑”,到如今全程“只进一家门”;平均审批时间提速到5个工作日内办结……审批和服务部门淡化“管理”色彩,突出“服务”宗旨,推动了效能建设向纵深发展。
过去在宁夏申请成立一个小额贷款公司要215天,第一次压缩后减少到47天,这样的“精简”已经让很多企业喜出望外,自治区金融办仍自加压力,不断挤压时限空间。最终,小额贷款公司审批流程由47天压缩到了19天。
以电力新能源企业申请项目为例,以前仅自治区发改委审批路条就要20个工作日,之后企业还要再过15关,哪一关出了问题,事就卡住了。现在发改委将所有参与评审的部门召集到一起开预审会,要求5天之内必须给企业回复。
精简事项,变审批程序“肥胖症”为“骨感美”;流程提速,变“马拉松”为“马上办”;换位思考,变“群众跑腿”为“网络跑路”。宁夏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政务、社保、卫生、政法等“八朵云”建设,建立全区统一的行政审批和公共便民服务平台,2016年底将全部上线试运行。
全面推行并联式、一站式审批,率先在全国启动“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登记时间压缩70%,清理“红顶中介”41家。自治区级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整体时限压缩率52.9%。全区各级政府部门已公布权力和责任“两个清单”,区直部门6264项行政权力调整为1941项,精简幅度达到69%。在控编减编方面,全区行政事业编制控制在2012年底中央编办认定的编制总量以内。
释放活力,激发动力
宁夏大刀阔斧优化事项流程,压环节、减要件、缩时限,重点破除要件“沉疴”,砍掉一切“奇葩”证明,促进权力“在轨”运行,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工商、质监、药监等部门初步建立“一单、两库、一细则”。建立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经营服务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清理和减免收费92项。
权力的释放激发“双创”活力,让全区市场主体发展呈现出新登记企业多、注册资本多、公司制企业多的“三多”发展态势。截至目前,全区存量市场主体达45.5万户,两年多来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9.4万户,其中企业6.2万户,注册资本397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85%和117%。2015年新增企业户数和注册资本增速居西北第一、全国第五。今年上半年全区仍保持较高增速,新登记各类企业1.5万户,同比增长27%。
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宁夏对区属47户企业实施了脱钩改革,其中,25户企业脱钩移交,7户企业解散注销、关闭破产;整合32户区属企业,组建为7大国有资本运营、投资和产业集团。
找准问题,补齐短板
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宁夏针对问题、持续发力,补齐了一批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短板”。
“水”和“路”一直是制约宁夏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
为了彻底解决宁夏中南部城乡安全饮水难题,宁夏投资近40亿元实施了中南部城乡安全饮水及配套连通项目,今年年底将全面建成通水,彻底解决110万群众安全饮水问题。
在铁路航空方面,银西高铁、吴忠至中卫城际铁路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中卫至兰州、银川至包头高铁开展前期工作,青岛至银川高铁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宁夏正加速融入全国高速交通网络。银川河东机场三期建设加快实施,已开通银川至曼谷、首尔、吉隆坡等11条国际航线,国家民航局又批准开通卡塔尔、土耳其、阿联酋等三家航空公司经停银川到国内6个城市的航线,更好地搭建起空中丝绸之路。
全面小康,不能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宁夏西海固地区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补齐“短板中的短板”,宁夏颁布实施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8.12万人,编制《宁夏“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2016年计划建设4万人住房、搬迁3万人,已开工建设96个移民安置区。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宁夏在全国先行先试,为贫困地区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探索出了“宁夏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