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三年计划
“城市双修”完成“城市双修”重要地区的城市设计
到2020年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到2020年城市风貌特色初步显现
银川市已完成任务:
●《银川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总体规划》取得中期成果。
●通过开展黑臭水体治理、对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环境整治、建设小微公园等,对山体、水体、环境进行修复。
●提升城市风貌、交通出行、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提升城市品质和市民幸福感。
银川作为国家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创新“城市双修”内涵,让“城市双修”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日前,银川市超额完成了“城市双修”三年计划的第一步任务,得到住建部的赞誉。
一张蓝图谋划空间布局
“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简称)是针对城市无序生长、粗放开发、平庸空间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建设方式,是对城市快速发展留下的缺憾加以弥补,是治疗“城市病”的方式。
作为国家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银川市第一步创新就是丰富了“城市双修”的内涵。银川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李琛参与了《银川市空间规划(2016~2030)》编制,他告诉记者:“银川用空间规划一盘棋的思路创新了‘城市双修’的内涵,在生态修复系统层面对空间规划划定的生态空间内的山体、水体进行修复和管控,优化布局城市绿地。在城市修补系统层面对空间规划划定的城市空间内建成区进行更新织补和品质提升,城市风貌、交通出行、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等都纳入修补范围。”
以《银川市空间规划(2016~2030)》一张蓝图为引领,《银川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总体规划》已经取得中期成果,在“山体、水体、环境”等几类核心生态要素的修复提升方面提出了要求,对涉及城市空间环境、品质特色、交通系统、历史文脉的建设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修颜值:城市生态修复滋养城市有机生长
“以前沟里的垃圾到处飘,周边商户的生活用水直接排到沟里,现在商户自建的排水管彻底封堵了,沟里的垃圾清理干净了,空气也好了。”今年,家住兴庆区武警小区的居民丹丽玲推开窗子,眼前的第二排水沟变了模样,曾经的臭水沟如今干净整洁。
沿第二排水沟一路北上,银川市第五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工程已经全部收官,出水口的水质已达到一级A标准。净化过的水排入第二排水沟直接用于河道补水和灌溉绿化。银川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用水管理处特许经营管理科科长杨军告诉记者,目前第二排水沟、银东干沟、城市四排沟、银新干沟、满城街东侧沟、西大沟、陈家圈沟、平伏桥四清沟、西湖挡浸沟等9条城市黑臭水体已全部完成治理。
此外,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整治中,银川打击盗采、恢复生态的步伐从未停歇。
故事背后,是银川“城市双修”刷新的颜值。截止到2017年12月中旬,新增水域面积1.4万亩,湖泊湿地达5.31万公顷,搭建环城水系框架;推行“河长制”,907名河长“认领”全市65条沟道和128个湖泊;实施了6个矿山环境治理项目,中心城绿地面积、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断增加……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驻银川规划督查员李晋阳在了解了银川的“城市双修”试点工作后说:“提前完成住建部‘城市双修’三年计划的年度任务,银川的努力在于把城市统一在一张蓝图下布局,生态建设不单纯是植树种草,而是恢复生态能量,让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生长、互为依托的生命体。”
修内涵:城市功能修补彰显民生温度
银川“城市双修”试点超额完成了年度任务。刷新城市颜值的同时,以城市风貌、交通出行、公共设施、基础设施为内容的城市修补,正释放着民生温度和城市内涵。
在金凤区盈南家园一期1号楼1单元的李玉保家里,洋溢着满满的暖意。“今年是最热的一年!”这些年,李玉保为家里暖气的事没少闹心。小马拉大车,一台10蒸吨的燃煤锅炉带了8.4万平方米的供热面积,冬天走在小区里就能闻见烟尘味。现在不一样了。李玉保说:“今年换了大锅炉,两个巡查员天天都在锅炉房巡查,老年活动室里也暖和了。”李玉保指了指家里的温度计,翘起大拇指。
在原南门汽车站,老银川人印象中的车站虽然不再承担交通运输功能,却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汽车站入口的大钟一如既往地见证着时间的轨迹,不同的是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承载城市记忆的16处历史建筑之一。银川市规划管理局规划科陈睿告诉记者:“我们从城垣轮廓、视线廊道、古城轴带、历史风貌、街巷格局、历史文化遗存等多方面加强规划控制,通过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审批,重点保护历史建筑,鼓励其他形式的业态置换历史建筑的土地价值,让历史建筑焕发活力。”
今年以来,城市供排水、道路交通、供暖供气、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的释放,让生活更美好,也让银川更有品质内涵。
陈睿说,“城市双修”试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感,银川在这方面借鉴了“城市设计”的思路,将“城市设计”中的促进老城复兴和历史遗存保护利用、促进城市生态建设、促进主要地段城市修补、促进城市供热体系提升改造、促进城市交通枢纽建设等,都融入“城市双修”试点工作,通过“项目带动”让“城市双修”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