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深冬寒意逼人,但丝毫不影响石嘴山市惠农区红果子镇宝马村村民“下田”的热情。伴随清晨徐徐升起的太阳,村民们有的来到建在本村的大型奶牛场,有的搭伙结伴前往绿色农副产品加工园。
这里有着二十余家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位于其中的宁夏利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脱水蔬菜生产车间里,从早上开工就呈现出一派忙碌的景象。捡选车间内,工人们身着统一的工作装,头戴帽子、口罩,熟练地分拣脱水芹菜,再经色选机自动捡选后进行打包……不久,这批高品质的脱水蔬菜产品就将通过天津口岸,再经水路飘洋过海出口到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并换回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我们以前冬季只能赋闲在家,即便外出打工能否找到干的还得碰运气,如今在这里干活,不仅能学一技之长,最关键的是公司效益好,订单供不应求,我们的工资也很有保障,大家干活的积极性都可高了。”生产车间内一名工作人员一边忙着手中的活计一边说。
回忆起昔日的红果子镇,车间内的工作人员七嘴八舌说开了,“建筑破旧,有的地方黄土裸露,垃圾遍地。途径镇上的110国道路面坑坑洼洼的,大车一过烟尘四起。”
“对,最关键的是,跟很多老牌工业重镇一样,失去工业支撑,镇上的经济立马一落千丈,留不住人。”
“自从开始搞绿色农产品加工和特色小(城)镇建设,来投资的人多了,返乡创业者也多了,以前我们都是进城务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薪酬不薄的工作。”
“现在的红果子,别的不说,起码天蓝树绿、道平楼齐。”
像红果子镇这般因产而兴、因产而旺、旧貌换新颜的乡镇,如今在宁夏已有40多个,这一改变,主要得益于我区立足西部欠发达小省区实际,坚持做好小城镇高质量发展大文章,以美丽小城镇、特色小城镇项目为抓手,生产、生活、生态统筹安排,规划、建设、管理协同用力。
产业是支撑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保障。
2017年我区启动特色小(城)镇建设,建立了区、市、县三级创建机制。自治区首批选定10个特色小(城)镇,通过准确比选认定镇村特色,为它们挑出最有基础、最有优势、最有前景的产业和资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培育葡萄、花卉、脱水蔬菜、特种汽车、石油石膏、影视文化等各类特色产业,并按每个每年2000万元标准,“一定3年”镇均奖补6000万元,共奖补专项资金5.47亿元,同时整合和吸引社会投资107.88亿元投入建设。
一边是鳞次栉比的城市高楼,一边是难以忘怀的故乡,城镇化和乡愁恰似两条相互缠绕的藤蔓,萦绕在现代人心中。
为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载体,我区同步规划、合理布局特色村镇建设与产业发展,优先配套产业园区、加工车间、创意作坊、商业街区、农贸市场、电商服务、农家乐等生产性项目,聚焦特色主导产业选商育商、招才引智,特色小(城)镇近3年策划实施各类项目348个,其中产业项目113个,建设产业园(街)区12个,培育引进企业273家,吸纳就业3.3万人,201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21.15亿元,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新引擎。
村镇经济“活泛”起来,村容村貌也更美了。截至目前,我区共有6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93个村创建为全国绿色村庄。
目前,全国评选公布的403个特色小(城)镇中,西部10个省区有117个,占总数的29%。宁夏有7个入选,如今的特色小(城)镇,不光承载着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发展需求,还成为一些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