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走进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羊坊滩村羊坊组马保林家的小院,正当中并排相连、坐北朝南的3间新房与不远处地处低洼地带的老房子形成鲜明对比。“我家这个新房子不仅装了太阳能,还接了自来水,住进去亮堂、安全、暖和!”76岁的马保林提起自家新房满脸笑容。
马保林一家是1999年从固原市西吉县移民至此,家中原来的小土坯房仅有70余平方米,因年久失修,屋顶到处是洞,夜晚躺在土炕上都能望见星空。可别以为这很浪漫,夏漏雨、冬漏雪,赶上刮大风,房梁还咯吱作响。
马保林的大儿子早年因意外去世,留下两个孙子由老两口拉扯,小孙子先天一级残疾,大孙子2013年因车祸致残丧失劳动能力。作为村里的建档立卡户,虽说条件窘迫,但为了住房安全,他终于狠下心在2017年动土建新房,然而四处筹措的资金仅够主体结构,眼看着村里人的新房一栋栋盖了起来,马保林家却实在拿不出一分盖房钱。得知这一情况,柳泉乡党委、政府积极对接红寺堡区住房城乡建设和交通局协调当地企业家,对其剩余项目进行全额援建和装修。

马保林家的小土坯房如今已变为堆积杂物的地方。
新房不仅打了上下圈梁,还用到了构造柱,房子地基也全部用的是砌筑砂浆,一改过去农村建房的建筑风格和面貌。终于住进了130平方米砖混新房的马保林更是逢人便夸,“要不是有政府,我们哪儿能住上这么美气的房子。”如今,他家还通过扶贫贴息贷款,发展养殖脱贫增收,日子眼见一天天好起来了。
“马保林家的新房加上装修大概14万元,按照2017年我区危房危窑改造项目补贴标准,他家能补助3万元,加上政府又给他家协调企业赞助的8万元,这样下来他家等于自费了3万元左右就入住了新房。”红寺堡区柳泉乡乡长助理田玉莲给记者这样算了一笔账。

并排相连、坐北朝南的3间新房窗明几净。
马保林住上新房也是红寺堡区贯彻落实脱贫攻坚“住房安全有保障”的一个缩影。
红寺堡区住房城乡建设和交通局村镇办主任海峰告诉记者,红寺堡区作为全国最大的异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异地搬迁安置宁夏南部最贫困的8县(区)群众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94万人,占73.65%,农村常住户4.26万户。近年来,红寺堡区积极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农村危窑危房改造政策,扎实推进农村危窑危房改造,解决了一大批贫困农户的住房安全问题。2010年实施危房改造以来,红寺堡区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1857户。其中2014年至2020年,自治区共下达红寺堡区危房改造任务8293户,实际完成改造8893户,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其中建档立卡户危房改造完成2095户。共计下达危房改造补助资金1.61亿元,其中争取中央、自治区危改资金1.36亿元,红寺堡区自筹资金0.25亿元。(宁夏日报记者王婧雅李徽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