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落实】
兴庆区八里桥社区“六共”工作法浇灌“彩绘八里”幸福花
金凤区清水湾社区完整社区互嵌式“睦邻清水湾做中国好邻居”
灵武市西苑社区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 绽放民族团结幸福花
大武口区鸣沙社区以“互嵌式治理”构建完整社区“幸福底色”
红寺堡区罗山社区多元活动赋能共谱互嵌式社区民族团结新篇
原州区景园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
沙坡头区杞香苑社区美丽宜居家园“石榴花开一家亲”
兴庆区八里桥社区“六共”工作法浇灌“彩绘八里”幸福花
兴庆区八里桥社区是典型的“村改居”社区,少数民族占比35%,7个民族在这里融合聚居,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银川市、兴庆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中进一步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推进兴庆区八里桥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六共”工作法,推动各民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全方位嵌入,辖区各民族居民“亲如一家”。主要做法与成效:一是推动共居共学,努力构建共有精神家园。创新“1+N”载体,以社区党群活动服务中心为主阵地,打造社区“乡愁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金水花苑民族团结“红色阵地”、东湖苑室外“乡愁”文化长廊等7个延伸教育基地,为各族群众提供共有精神家园。利用“八里一堂好课”等活动载体,抓好党员“固本培元”工程,引导党员“立足岗位做贡献”,广泛开展民族政策宣讲行动。开展“硕秋之悦”为老服务,联合共建单位义诊“进家入户、医养结合”50余次,拉近社区与各族群众之间的关系;利用社区微信群,开展各族群众关怀行动,为各族群众提供法律法规、社保政策等服务120余次,持续夯实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根基。二是强化共建共享,凝聚民族团结和谐力量。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16家共建单位、11支志愿服务队伍参与等多方力量优势,通过社区“五步议事法”、“郑大姐说和室”等议事平台力量,实现社区事务各民族共治、治安共管的治理体系。以开展公益帮扶、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针对困难居民开展助老、助残、助困等送温暖活动,为需要帮助的各族群众送去帮助与关怀达650人。坚持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帮助困难党员、“两癌”妇女、大病救助等各类人群申请救助资金2.8万元;帮助120余人实现再就业创业;帮助辖区居民申请并落地完成金沙家园广场改造、东湖苑北区廊亭改造等5个为民资金项目,惠及辖区3800余名群众。三是深化共事共乐,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篇章。探索“党建引领+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引导鼓励社区各族居民参与社区建设,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归属感。组织开展 “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推动各民族居民崇德向善向上;结合各族青少年共同需求和爱好,开办周六“柠檬课堂—国学经典诵读”、“读书会”等各类活动120余次,增强辖区青少年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推广“社区邻里节”,组织居民开展“我们的节日”、“厨艺大比拼”等各类睦邻活动60余次,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增进各族居民“五个认同”,持续提升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兴庆区八里桥社区“家校社”共建“读书分享会”活动

兴庆区八里桥社区“寻找家乡的老味道”邻居节厨艺大赛活动
金凤区清水湾社区完整社区互嵌式“睦邻清水湾做中国好邻居”
金凤区清水湾社区是一个融合了商业开发与拆迁安置于一体的混合型社区。银川市、金凤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中进一步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推进金凤区清水湾社区紧紧围绕“睦邻清水湾,做中国好邻居”社区治理品牌建设,按照完整社区建设目标要求,聚焦为民、便民、安民服务目标,不断补齐社区服务设施短板,通过扎实的社区建设、有效的社区服务、丰富的文化活动,着力构建空间共融、文化共情、心理共契的互嵌式社区,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主要做法与成效:一是空间互嵌:打造“15分钟共融生活圈”。通过优化社区空间布局、完善公共服务,增进各族群众日常交往与情感联结,构建“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区生态。社区嵌入食堂、智慧康养室、儿童绘本馆等多功能公共服务空间。社区食堂以“公益+低偿+市场”模式运营,服务辐射周边20余小区3万余人,日高峰就餐600余人,整合“吉泰精彩生活”半价洗衣、洗车服务,实现生活、文娱、康养全场景覆盖。同时,打造国子城小区党群活动室,满足休憩学习、文体娱乐等多元需求。以物理空间优化缩小服务半径,让各族群众“就地就近”享受便捷服务。二是文化互嵌:培育“三交”精神家园。以文化浸润凝聚人心,推动各族群众在社区大家庭中交流融合。依托“我们的节日+”模式,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文艺演出、社火游园活动,共品节庆风俗。推出“石榴籽学非遗”系列活动,邀请掐丝珐琅、面塑传承人进社区教学,让各族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交往交流交融活动中增强文化认同。组建舞龙、乒乓球等8支文化队伍,成立朗诵艺术家协会,培育“丝路宁夏”乒乓球赛等品牌活动,以文体交流深化邻里情谊。办好社区老年大学,优化课程设置,吸引各族离退休人员学习新技能。发挥“五老”人员作用,邀请老党员、老战士进校园开展党史讲座、红色故事会,厚植青少年爱党爱国情怀。携手金凤七小在石榴园栽种石榴树,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青少年心中。三是经济互嵌:搭起“家门口”致富惠民桥。以“政策递送+平台搭建+创业赋能”为核心,推动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机遇。定期开展就业政策解读、招聘会及创业培训,精准推送岗位信息。引入老约翰儿童绘本馆等第三方组织,搭建合作平台,既完善便民服务网络,又创造就业岗位。挖掘社区经济潜力,利用闲置角落为全职宝妈打造“鲜花小铺”,动员有手艺的居民开设“家门口小店”,让理发、维修等“小手艺”转化为增收动能。通过便民服务、就业惠民、经济富民的良性循环,助力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四是社会互嵌:激活“零距离”共享服务网。强化老党员、热心居民与物业等多方协作,组建社区治保委员会及义警服务队伍,负责治安巡逻、矛盾调解、护学岗执勤,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连续三年争取专项资金维护亲水苑小区外墙保温层,提升居住环境品质。创新“物业服务+”模式,协调物业公司开通“幸福巴士”,解决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健全“社区+小区党支部+物业公司+党员”网格治理互嵌模式,通过廊亭议事、面对面调解、夜间巡逻等活动,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让各族群众在细节中感受关怀,成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和“主导者”。五是心理互嵌:筑牢“心连心”情感共同体。通过公益创投与特色项目,拓展民族团结融合载体。争取“以爱育人科学家教—家庭教育进万家青少年服务”公益创投项目,开展心理咨询、亲子互动服务;培育“护未成长筑梦未来”完整社区特色项目。以“石榴籽学非遗”“我们的节日”等“五位一体”活动,密切联系各族群众。聚焦民生实事,增强社区认同感。完成双睦巷隔离栏安装、银税花园廊庭建设等群众关切事项,走访慰问少数民族同胞,落实34户49人惠民政策。“睦邻帮帮团”为32名空巢、失能老人提供上门助餐,构建起以“邻里”文化为纽带的睦邻友好一家亲互嵌式发展模式,筑牢情感共同体。
金凤区清水湾社区以空间互嵌打破物理边界,以文化互嵌消融心理距离,以心理互嵌筑牢情感根基。完整社区的“完整”,不仅是设施的齐全,更是人心的“无界”。那些看似平常的空间共享、服务细节、共治场景,正是让民族团结互嵌从“理念”变成“生活日常”的密码,它不宏大,却在一粥一饭、一聚一议中,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有了最鲜活的注脚。

金凤区清水湾社区“护未成长筑梦未来”完整社区特色项目
灵武市西苑社区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 绽放民族团结幸福花
灵武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推动灵武市西苑社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抓手,扎实推进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积极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形成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石榴花开美宁夏”的生动局面。主要做法与成效:一是深化民族团结创建,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区日常服务管理全过程,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社区精心组织“邻里节”活动,通过邻里聚餐、文化展示、文艺汇演等形式,为各族居民搭建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举办“我们的节日”、“睦邻•温暖夕阳”为老服务活动,组织各族居民一起制作香囊、绘制团扇,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进情感认同。在这样的情感意识下,灵武市城区街道西苑社区通过以“共筑邻里和谐同心圆 构建美好生活幸福圈”为主题举办了第五届“幸福邻里节”。该活动以文艺汇演、美食品鉴、便民服务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了200余名居民参与,并邀请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为居民提供免费义诊、爱心理发师开展义剪等服务。在八一建军节组织各族居民参观纪念馆,重温革命历史;集体观看《南京照相馆》等优秀影片,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观影活动,通过沉浸式教育引导居民增强“五个认同”,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深根植于每个人心中。二是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和谐家园。以完整社区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城市更新,改善居民生活环境。针对城市花园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老化问题,社区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实施改造工程,完善水电气暖等配套设施,提升小区绿化美化水平,增设休闲健身器材,让老小区焕发新活力。稳增长促发展,在老旧小区改造政策的加持下,西苑社区积极宣传政策,入户进行居民意见调查,才有了城市花园老旧小区“穿新衣”的美好结果:12栋楼外立面屋面防水、楼梯间粉刷、小区主干道翻新、透水砖支路及硬化等改造工程让该小区居民感到幸福“旧地升温”。三是拓展社区服务功能,促进各族共融共乐。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针对“一老一小”重点群体开展精准服务。社区开办暑假公益课堂,为各族青少年提供作业辅导、手工制作、思想政治教育等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亲身参与中增长见识、陶冶情操。邀请各族居民共同参与,在互动协作中增进了解、加深情谊。通过这些常态化服务活动,社区形成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深入人心。
灵武市西苑社区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让互嵌式社区环境更加巩固,民族团结之花更加绚烂。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完整社区建设,不断完善“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为各族居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持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社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灵武市西苑社区形成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
大武口区鸣沙社区以“互嵌式治理”构建完整社区“幸福底色”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中进一步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推动大武口区鸣沙社区结合完整社区建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五嵌五促”互嵌式治理模式,打造“邻里汇”服务品牌,通过空间、文化、社会、服务、治理互嵌,全方位促进各族群众深度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格局。主要做法与成效:一是空间互嵌促融合。通过联动辖区共建单位与商圈资源,精心构建“15分钟暖心服务圈”,让便民服务触手可及。打造“邻里汇”党群服务中心,为各族群众提供图书阅览、康复健身、文化娱乐等便民服务,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共享便利,营造“邻里乐”和谐氛围。二是文化互嵌促认同。以“学思堂”为核心阵地,整合抗美援朝老兵等力量组建“红石榴宣讲队”,开设红色课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堂,让“四个与共”理念深入人心。依托传统节日、“家门口”集市等载体,举办民族歌舞表演、传统手工艺展示等活动,让各族群众在参与中感受多元文化魅力,增进了解与认同,实现“邻里学”。三是社会互嵌促融入。依托新世纪文化街商圈,打造“石榴籽创业一条街”,为各族群众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同步构建“N”个服务联盟体,从联合医疗资源的“健康理疗微站点”,到开设直播电商培训的“错峰充电夜校”,再到传播政策就业资讯的“鸣声在线”直播间,社区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居民生活各方面,用“邻里亲”的温度夯实完整社区的民生底色。四是服务互嵌促和谐。将辖区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嵌入到社区服务队伍中,聚焦“一老一小一困”特殊群体,开展精准帮扶等服务,构建“老有所养、少有所育、困有所扶”的治理格局,实现“邻里帮”治理效能。五是治理互嵌促共建。通过民情恳谈会、邻里议事会等协商机制,邀请各族群众共商小区治理、服务优化等事务,小到垃圾清运、大到阵地建设,都由大家共同决定,切实引导各族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实现了“邻里和”的共建氛围。
从“青少年成长中心”的民生温度,到“五嵌五促”的治理精度,大武口区鸣沙社区以互嵌式治理为完整社区建设注入多元协同的活力,构建起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幸福家园。

大武口区鸣沙社区“青少年成长中心”
红寺堡区罗山社区多元活动赋能共谱互嵌式社区民族团结新篇
红寺堡区罗山社区是一个由汉、回、蒙、苗、东乡族组成的多民族社区。吴忠市、红寺堡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持续推进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推动罗山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以“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为路径,通过开展文化交流、基层治理、文体娱乐等多元活动,推动各族群众深度交融,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石榴花开美宁夏”的生动场景在社区处处可见。主要做法与成效:一是共居共学,夯实文化认同之基。社区以文化为纽带,搭建各族群众交流互鉴的广阔平台。“七夕宣讲树新风 剪纸连起民族心”活动中,各族居民在聆听七夕文化渊源的宣讲后,纷纷拿起剪刀,精心剪出“喜鹊搭桥”剪纸、民族特色纹样等作品,汉族居民分享剪纸的技巧,回族居民则讲述民族图案的寓意,在技艺切磋与文化分享中,增进了对彼此文化的认知与喜爱。书法培训课堂里,不同民族的书法爱好者齐聚,在老师的指导下,于宣纸上挥毫泼墨,感受中华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交流笔法心得;青少年绘画课上,孩子们用画笔描绘民族友爱的温馨画面,用色彩传递对民族团结的美好向往,从小在心中厚植民族团结意识。寒暑期读书活动中,各族青少年围坐在一起,共读《中华各民族故事集》等书籍,分享书中民族英雄事迹与文化习俗,让文化的种子在共学中生根发芽。二是共建共享,凝聚社区治理合力。强化党建引领下的共建共治。社区党组织发挥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构建“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组织体系,严格落实党员“双报到”制度。整合共建单位、社会组织、企业等多方力量,形成协同治理的强大合力。积极拓展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途径和平台,建立由各族群众共同组成的业主委员会、居民议事会等不定期召开,各方代表围坐在一起,就社区公共设施维护、活动室运营、文化活动策划等事项各抒己见、热烈讨论,今年以来已收集并落实各族居民关于增设健身器材、优化垃圾分类点等建议10余条,真正实现社区事务大家谈、大家管。由多民族居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更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队员们携手开展社区环境整治行动,手持工具清理公共区域垃圾;走进独居老人家中,为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解闷,用实际行动共建美好家园,让社区发展成果由各族群众共同享有。三是共事共乐,拉近心灵交融距离。社区精心组织各类文体活动,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共享百家宴”上,大家像亲人一样聚在一起,共享百家宴、共唱邻里歌、共叙邻里情,拉近了各族群众之间的距离,增进了邻里感情。社火展演活动热闹非凡,各族居民穿上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表演舞龙、舞狮、扭秧歌等节目,欢快的锣鼓声、精彩的表演引来阵阵喝彩,现场各族群众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促进社区各民族在文化共享与精神共通中实现互嵌互融,让社区居民在共享共乐中将共同体意识浇灌在各族群众心中。“青年夜校”里,各族青年跟随老师学习舞蹈,在欢快的节奏中舒展身心、增进情谊;一针一线藏文化,一步一履显温情,民族服饰走秀活动上,各族居民用服饰展演传递文化自信,主持人讲解服饰寓意,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氛围更浓厚。同时,社区服务大厅秉持“用我真诚服务 换您会心微笑”的理念,为各族居民高效办理业务;“爱心驿站”为外卖小哥等户外工作者提供休憩场所,配备饮水机、急救箱等设施,让各族群众在社区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关怀,在共事共乐中进一步拉近心灵距离。
这些成功的尝试与经验,不仅加深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融合,也探索形成了社区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可借鉴的创新模式和有效方法。下一步,红寺堡区罗山社区继续坚持为各民族居民群众做好事、做实事,让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中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红寺堡区罗山社区宜居生活环境共谱互嵌式社区民族团结新篇
原州区景园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
固原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积极会同原州区党委社会工作部门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中进一步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推动原州区景园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石榴花开美宁夏”的生动局面。主要做法与成效:一是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党建+网格”为工作机制,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社区日常服务管理深度融合,让各族群众在社区生活中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描绘民族团结进步的美丽画卷。二是“三促三优”为工作抓手。紧扣居民需求,组建“微光服务队”,党员带头冲锋在前,成为为民服务的先锋。社区整合资源打造景园社区志愿服务团队,包括:红色党建引领、金色为老服务、蓝色普法宣传、绿色环保行动、紫色文化活动。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各类活动30余场,吸引众多居民从“受惠者”转变为“参与者”。社区始终牵挂独居、高龄、残疾老人,常态化开展“敲门服务”,上门为老人量血压、测血糖,陪老人聊天解闷。针对未成年人成长需求,社区积极组织知识讲座、实践活动,开展积分兑换、七彩课堂等特色活动。三是 浓情飞扬迎端午,粽香传情连侨心。今年5月联合多个部门举办了侨眷、台胞端午联谊活动。通过包粽子、赠花绳等饱含深情的节日互动,进一步增进了邻里守望相助的友爱关系,有力提升了社区凝聚力,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强音在固原大地回响。四是营造共同体意识浓厚氛围。8月底,景园社区在辖区栏杆、小区出入口等醒目位置张贴了系列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标语,营造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氛围。这些标语设计美观大方,色彩鲜艳,吸引了众多居民驻足观看,成为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让民族团结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五是创新社区治理机制。景园社区充分发挥协商民主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做好协商民主的“后半篇文章”。社区着力创新协商机制,打造包含需求收集、服务供给、反馈评价在内的闭环式协商机制,构建起全链条治理体系,增强为民服务实效。社区还激活多方力量,在拓宽协商主体、优化社区服务、赋能社区治理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社区事务讨论、社区公共政策制定、社区公共服务管理。社区通过“8月份物业联席会”、法律咨询等多种方式,成功化解居民屋顶漏水、充电桩不足等多件居民烦心事,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下一步,原州区景园社区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推进完整社区建设,继续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石榴花开美宁夏”的生动局面更加丰富多彩。

原州区景园社区“阳光议事亭”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沙坡头区杞香苑社区美丽宜居家园“石榴花开一家亲”
中卫市、沙坡头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推动沙坡头区杞香苑社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推进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一是优化社区空间布局。推动各族群众共居共学。通过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群众教育基地,民族团结小广场,开展文艺演出、绿色健康、百家宴等形式多样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增强日常交往交融。二是拓展共建共享平台。鼓励各族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志愿服务和文化活动,共同营造和谐家园。三是深化共事共乐机制。举办“民族团结邻里节”“非遗传承体验”等系列活动20余场,搭建就业互助、技能培训平台,促进情感相通、利益相连。杞香花开,如日方升。通过一系列举措,社区民族关系更加融洽,“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深入人心,奠定“石榴花开美宁夏”的生动局面。
下一步,沙坡头区杞香苑社区将持续深化各项举措,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持续深化完整社区建设,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沙坡头区杞香苑社区“石榴花开一家亲”共同维护美丽宜居家园环境
工作信息收集、整理、编辑:杨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