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全力推进2014年新型城镇化工作
2014年1月,我区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固原市、中卫市陆续召开了人代会,对新型城镇化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现将五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新型城镇化的内容摘要如下:
银川市
突出城乡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抓住宁夏沿黄等10个区域性城市群列入国家城镇化规划的战略机遇,按照自治区打造“大银川都市区”的要求,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争创联合国人居奖。
完善规划体系。坚持“全域银川、城乡统筹”理念,完成城市发展战略策划、产城一体化规划、生态规划编制,调整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优化重点区域、重要节点城市设计,严格控制老城区建筑(住宅)高度,突出城市“三大特色”,保持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永宁、贺兰与市区“同城化”发展水平,加快灵武市重心北扩,构建城乡融合、多级支撑、组团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争取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在两县一市设立规划分局,深入开展违法建设专项整治行动,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优化城市功能。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和沿黄城市带核心城市带动作用,着力在功能完善、品位提升、形象塑造上做好示范和引领。深入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安置区,回迁安置群众1.7万户、183万平方米,改造城市棚户区2.7万套。大力实施道路畅通工程,新建、改造道路18条,实施一批道路微循环和慢行交通工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公交线网向新建小区和农村延伸,推进公交场站、换乘枢纽建设,提高公交运营服务水平,创建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完善智能交通系统,优化交通组织和路口渠化、信号灯配时,大力倡导文明交通、绿色出行,有效治理交通拥堵。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地下管网设计功能,实施建成区老旧管网升级改造工程,改造供水管网41公里、燃气管网69公里,改造集中供热面积77.66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200万平方米,推行热计量收费100万平方米。推进污水处理扩容升级,新建第七、第九污水处理厂,实施贺兰山路等城市防洪排水工程,全面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
精细管理城市。深入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制定城市管理规划,提高管理标准,全面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占道经营、户外广告、“渣土车”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及餐厨垃圾集中处理项目。稳步推进环卫作业专业化、市场化,逐步实行作业和管理分离,提高机械化清扫率。完善“大城管”体制机制,提高“数字城管”运行效率,实现全方位、精细化、实时有效管理。深化文明细节专项行动,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塑造“美丽心灵”,提升市民素质,培育城市人文精神。
建设“美丽乡村”。建好镇北堡、通贵等6个重点小城镇,促进城镇功能与产业定位的有机融合,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抓好绿色中心村试点,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建设人口集中、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农业现代化的新农村。完善农民变市民的政策措施,统筹户籍、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政策,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突出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环境,做好“绿化、水系、空气”三篇文章,打造“碧水蓝天、明媚银川”新名片,加快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提升生态品位。坚持扩大绿量,提升档次,打造精品,新建完善园林绿化面积500公顷,造林5700公顷。继续推进大整治大绿化工程,抓好滨河新区大环境绿化、唐徕公园六期整治和“绿博园”建设,实施友爱中心路、正源街等主要道路景观林带及配套绿化工程,加强银西生态防护林带建设,构建高密度、大绿量、多色彩的城市“绿网”。完善城市水系,实施绕城水系连通、爱伊河景观提升、阅海环湖湿地改造等工程,加强湖泊湿地生态修复、保护和利用。新建10个小微公园,做好街头绿地、小游园的精品化改造,打造“一街一品,一街一景”,让市民亲水近绿、亲近自然。
强化环境保护。加快生态保护立法,划定生态红线,严格“绿线”控制,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环境保护绩效考核、责任追究、社会监督等机制,严格环保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制定全市沟渠综合整治规划,实施二排沟、四二干沟城市段综合治理,加强贺兰山东麓等水源地保护,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实施“蓝天工程”,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分析和联防联控,抓好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燃煤锅炉、施工扬尘等污染源专项整治,打造空气质量西部最优“金字招牌”。
突出民生改善,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民生导向、富民优先,把新增财力主要用于保障改善民生,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机制,让城乡居民的幸福感进一步提高。
加大民生工作力度。实行公租房与廉租房“合二为一”,新建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9000套,实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优化土地、住房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石嘴山市
突出规划引领,加快城乡一体步伐,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上攻坚突破.以新型城镇化为统领,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镇质量,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城市、城镇、乡村合理布局、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
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按照《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对现有的城镇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重点区域规划进行修编完善,科学定位各县区城镇空间布局和区域功能,切实发挥规划对城镇建设的引领作用。完成《全市村镇布局规划》,实现乡镇和村庄建设规划全覆盖。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科学性和连续性。
提升城镇建设水平。加快推进大武口城市功能扩容提质、惠农城区街路改造、平罗旧城改造等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城市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推进同城化路网建设,完成简滨公路、玉皇阁大道西延伸段、石嘴山至银川公路等工程,扎实做好京藏高速公路改扩建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公交线路改造,提高公交覆盖面,方便群众出行。扎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完善基础数据库,建成市、县、乡、村四级信息网络体系,推进智慧城管、智慧交通和园区、企业信息平台建设,建成4G宽带网络并投入运营。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抓好2个美丽乡镇和10个美丽村庄创建工作。充分发挥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功能,加快乡镇产业培育,支持发展具有乡村特色的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及特色餐饮等产业。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做好农村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转运,基本完成农村土坯危房拆除。配套完善卫生医疗、购物网点等基础设施。以乡镇道路建设、村庄绿化、公共服务完善为重点,统筹推进,加大投入,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环境整洁、风尚良好的宜居乡镇。
冲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深入实施素质提升工程,深化市民思想道德建设,规范市民文明行为,提高市民道德意识。实施城市街路亮化、道路硬化和老旧小区改造。开展城乡接合部、城区道路两侧和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完成城市广告牌匾整治、环卫设施改造,加快特色街区创建,不断改善城市形象。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带动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法治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创建,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统筹抓好创城基础工作,确保重点工作、硬件建设和台账任务全部达标,全力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办好民生实事,在增进民生幸福上攻坚突破。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的思路,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入到惠民富民上,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群众需求,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提速棚户区改造。按照“两年基本完成、三年彻底完成”的目标,全力打好棚户区改造攻坚战,棚户区改造续建10564套85万平方米,新建8955套72万平方米,完成5000套40万平方米。严格落实责任追究,着力解决好房屋征收、资金筹集等突出问题,加快医院、学校、商贸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建。通过置换或购买现有商品房,扩大棚户区安置房源。实行最严格的质量管理,切实把民心工程建成“放心工程”。2014年,加快棚户区改造和公租房、廉租房建设,完成6000套45万平方米建设任务;实施20万平方米老旧住宅小区节能改造;改造10条城市街路人行步道,硬化15条居民区巷道,新改建20个城市免费公共卫生间;建设港湾式公交停靠站70处,延伸完善城市公交线路。
加强环境保护,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攻坚突破坚持生态立市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大力开展生态建设。以高速公路城市过境段、国省干道为重点,着力打造主干道路沿线绿化精品,完成主干道路两侧绿化350公里,绿化面积2万亩,推动大整治大绿化深入开展。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建立造林绿化和林木管护长效机制。在每个县区规划筹建一个1000-1500亩以上的市民休闲森林公园,全年完成植树造林8万亩。推进矿山环境治理,进一步完善贺兰山东麓防洪体系建设,实施大武口归韭沟景观水道、惠农柳条沟治理等山洪、河洪治理工程。加强水资源保护,合理开采地下水。
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以实行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为契机,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和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加大治水、治气、治渣力度,加强工业园区、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区域、重点污染源综合治理。对电石、铁合金等重点污染源实施24小时在线监测。严格工业园区固体废弃物管理,建设固废无害化处置场,实行集中堆存,覆土绿化。加大路面、建设工地扬尘和噪音污染治理力度。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开展煤炭、砂石料等行业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偷盗采行为。
吴忠市
着眼城乡统筹,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谱写新篇章。全年实施城乡建设项目170个,完成投资180亿元。全市城市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坚持内涵发展,做美黄河金岸。大力实施“西移东扩、南控北拓”战略。加快利青一体化步伐,实施文化体育会展中心、黄河观光游览、秦渠综合整治二期、乃光湖公园二期等40个重点项目。新建、续建南二环等14条城市道路和15公里排水工程,改造老城区20公里供热管网。新建、续建恒昌幸福城等100万平米房地产开发项目。积极主动融入大银川都市区建设,推进银吴同城,吴灵(武)相交、吴永(宁)对接,形成优势、产业、功能互补,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坚持产城融合,打造活力县城。引导支持各县(市、区)从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出发,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逐步打造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县域经济方阵。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不断改善居住条件,进一步提升大县城集聚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坚持人文一体,建设优美乡村。加大村镇整合聚集力度,提升金银滩、峡口、下马关、柳泉、惠安堡等特色城镇建设水平。努力培育一批功能完备、特色彰显、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新城镇。新建、续建30个“美丽村庄”示范点,改造农村危房5000户。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乡村道路硬化、卫生净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坚持建管一体,打造宜居城市。坚持精品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城市。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加强物业管理,不断完善小街小巷、老旧小区、安置小区等基础设施。合理增加停车泊位,优化公交线路布局。深入实施城市净化、美化、绿化、亮化工程,使市容更整洁、出行更顺畅、景观更宜人、城市更宜居,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坚持资源整合,打造智慧城市。加快推进智慧规划、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等重点工程建设,建成智慧吴忠数字资源库。逐步构筑贯穿城市生产生活、安全管理、公共服务、社会运行等智慧应用体系,促进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让老百姓在智慧城市里生活得更美好。
建设美丽吴忠,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示新形象。加快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扎实开展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进一步彰显吴忠的水韵之美、自然之美、绿色之美。全方位推进生态建设。全市营造林30万亩,森林面积达到4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4%。新增城市绿化5000亩,完成主干道路绿化美化6.95万亩。启动“黄河善谷”植物园建设。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天然林保护工程。大力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加大节能降耗力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重点实施15项工业节能技改和循环经济项目。严把新上项目节能评估关、环保准入关。严格环保执法,加强对重点监控区域和重点企业的环境监管,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多举措加强综合整治。加强森林、水系、湿地及水源涵养区、生态脆弱区的环境保护。综合防治化工污染、重金属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扎实推进生态县、生态乡村和环境友好型社区等创建活动。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让保护者获得收益,让污染者付出代价。开展空气质量PM2.5监测,确保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90%以上。
突出民生优先,在保障群众切身利益上争取新作为。按照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的原则,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年内高质量办好为民承诺的实事。扎实推进生态移民和扶贫攻坚。新建生态移民住房1959套,搬迁安置移民3873户1.6万人,全面完成“十二五”生态移民建设任务。加快完善移民村水电路、学校、医务室、村级活动中心等配套基础设施。统筹做好产业发展、就业创业、社会治理等工作,确保移民群众安置有着落、发展有基础、生活有保障、致富有渠道。加强资源整合,加大1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力度。统筹社会扶贫力量,群众不脱贫、单位不脱钩。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保障性住房8000套,棚户区改造10000套,让低收入家庭有指望。
固原市
推进城乡发展,提升城镇管理水平。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市加快推进城镇化实施意见,突出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发展,构建“1411”城镇体系,全力打造“红色六盘、绿色固原、避暑胜地”城市形象。
加快城乡规划修编和管理。根据《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统筹规划生活居住、产业布局、生态建设空间布局,完善城市总规,编制相关专项规划,修编控制性详规,组织编制乡镇、美丽村庄建设规划。各县(区)成立城乡规划委员会,把好规划关。制定城镇、乡村规划和建设管理办法,依法加强城乡规划和管理,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按照生态园林和文化旅游城市的特色定位,完善城市功能。开工建设福银高速固原南出口、古雁路下穿福银高速公路桥,建成东环路、北环路、固胡路。加快西南新区建设,完成九龙佳苑、市医院迁建等项目主体工程。改造老城棚户区1万户。推进“四大主题公园、四条生态山脉、四大水库湿地”建设,开工建设古雁公园二期、儿童公园、九龙公园和北海湿地公园,提高宁南区域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加快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合理配置资源,推动县城、中心镇和美丽村庄扩容提质、协调发展。重点实施西吉文化广场、隆德灵龟山公园一期、泾源龙脊山森林公园、彭阳悦龙山新区等项目。年内集中打造黄铎堡、将台、联财、泾河源、王洼等中心镇和25个美丽村庄。改革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完善社保、医保、住房保障政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
加快城市精细化管理工程建设。进一步改革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市区共建共管。组建城市综合执法机构,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水平。以建设智慧固原为目标,开展数字城管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国家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和自治区卫生城市“五城”联创活动,不断提升城市品质。
推进项目建设,提升工作创新水平。项目建设是破除固原发展瓶颈,实现强市富民、跨越发展目标的根本手段,必须紧抓不放,常抓不懈。
抓好项目建设。以提高项目建设进度、质量、服务为抓手,实施100个重点项目(续建44个,新建56个)。着力破解水、路、绿“三大难题”,提升可持续发展保障能力。围绕建设“智能水网”,加快建设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及连通配套工程、清水河干流防洪工程(固原段)、中型水库抗旱水源提升改造工程、2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10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盐化工示范区引水工程,全力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安全,保持水价合理。围绕建设“致富路网”,加快建设东毛、固西高速和彭青、西静一级公路等项目,完成国省干道309过境段改造工程,新建农村公路500公里,打造高效便捷、互联互通的高速交通网络。围绕建设“生态林网”,实施长城梁绿化续建、饮马河流域生态治理及中庄水源地保护、西吉月亮山水源涵养生态修复项目;每个县区争取修建一座休闲生态公园;把植树造林作为生态建设的“一号任务”,鼓励发展林药、林草经济,完成造林绿化、封山育林和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治理100万亩;争取国家水资源和生态补偿试点,探索建立矿产资源补偿机制,推进大六盘生态长廊建设,全力保护好山青水秀、地绿天蓝的“绿色固原”形象。
推进民生改善,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牢固树立民生改善投入只增不减、市民生活质量只提不降、民生实事覆盖面只扩不缩的为民理念,竭力办好富民、便民、惠民、安民的20件实事。
加大生态移民致富力度。加强协调对接,完成县外移民25095人,争取全面完成“十二五”生态移民任务。县内移民抓好基础配套、产业培育、社会治理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实现管得好、逐步能致富目标。
加大扶贫开发攻坚力度。抓好六盘山片区扶贫攻坚部省协调推进会政策和项目的对接落实。开展河川、红耀、杨河、六盘山、红河5个乡(镇)整乡推进扶贫试点。加强资金整合和闽宁协作、社会帮扶工作,整村推进扶贫开发125个贫困村,减少贫困人口7万人以上。严控政策外生育,实施“少生快富” 工程3000例,创建“少生快富” 示范户500户。
加大危房危窑改造力度。编制全市危房危窑改造实施方案,把危房危窑改造与推进整村扶贫开发、建设美丽乡村结合起来,按照县区负责、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类安置、就地翻建、因地制宜的原则,完成危房危窑改造30000户,切实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中卫市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城市化带动”战略,抓好“四城八镇十村”建设,创新城市建设管理机制,围绕绿化、净化、亮化、美化,提升市区、中宁县城、海原县城和海兴开发区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实施中卫第二水厂、中宁工业固废填埋场、海兴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等项目,改造二干渠,建设城市第二景观水系,建成城市文化广场和沙坡头水镇。完成市区1456户棚户区改造,新建、改扩建城市道路31条66.5公里,敷设供水管网61.2公里,新增排水管网44.2公里,铺设供热管网41.8公里。继续推进城市“六创”,深化“以绿为美”美丽绿化机制和“以克论净”深度保洁机制,合理布局城市建筑群,控制高层建筑,提高城市空气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制定出台规范与限制城市摩托车的11条规定、静态交通管理的12条规定,规范市区交通秩序,建设机动车智能停车位,实行智能刷卡停车,实现有序停车,规范商户有序经营,提升城市形象。重点改造建设迎水桥镇、石空镇、七营镇等8个特色小城镇,提升城镇产业承载和人口吸纳能力。抓好沙坡头区迎水桥镇迎水村、中宁县恩和镇朱台村、海原县郑旗乡郑旗村等10个“幸福村庄”改造整治工程,完成农房改造8100户,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逐步向农村延伸拓展,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城镇就业、社会保障等工作,加快具备条件的农民变市民步伐。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实施美丽中卫建设行动计划,编制中卫市2014—2023年绿化规划,科学划定生态修复主体功能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制定差异化产业扶持政策,对不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支持、不批准。加强水源地保护,开工建设城市森林公园,完成一期造林8000亩。实施“大河之舞”主题文化公园西延伸段工程、沙漠光伏生态产业园、南华山水源涵养林、腾格里沙漠湿地修复、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等重点项目,巩固扩大禁牧封育、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和固体废弃物定点集中无害化处理,建立PM2.5监测体系和定期发布环境质量公告制度,打造生态中卫。
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实施工业园区节能环保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大力推动中卫、中宁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建立更加严格的节能减排制度,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严格控制新上“两高一资”项目,对新上项目能评不达标的一律禁止。出台中卫市节能减排对标管理具体规定,建立节能对标管理体系和环境质量全面量化控制体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重点耗能、排污企业许可证制度和终生责任追究制,对能耗和污染严重超标的企业一律关停。
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行动计划,推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探索水权转换支持工业发展模式,主攻农业节水,控制工业耗水,规范生活用水,提倡全民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363万亩,基本农田巩固在292万亩。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促进矿产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推进污水、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广使用农村沼气等清洁能源。加快新能源和节能产品推广运用,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快扶贫开发进程。实施全面小康社会推进行动计划,继续抓好扶贫攻坚和生态移民工作,年内完成海原县“十二五”生态移民搬迁任务的80%。大力培育生态移民区后续产业,深入实施“5351”生态移民就业计划,加强移民区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努力实现移民安居乐业。落实扶贫政策,创新扶贫模式,完善定点帮扶,实施重点村“整村推进”96个、村级互助发展资金项目193个,年内减少贫困人口3.3万人。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民生实事行动计划,办好15件民生实事。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建立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以创业带动就业,城镇新增就业82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力争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覆盖城乡所有居民,扩大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覆盖面,农民工工资“一卡通”覆盖率达95%以上。健全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和残疾人权益保障等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新建、改建敬老院3所。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07万套。建立公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制度,促进解决城镇职工住房问题。加强物价监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